花样百出的莜面

#我爱面食#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颗璀璨的草原明珠~首府呼和浩特,因为与山西临近,由于历史原因也成为了很多面食的聚集地,比如饸烙面、焖面……以及下面要说的莜面。内蒙古形状是个横向的大长条,内蒙古东部、西部和中部跨越数省,习俗、饮食甚至语言都有差异,本文内容,只涉及呼和浩特。

莜(yóu)面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与白面相比,它几乎没有一点面条该有的筋道口感。但是难不倒聪明的人类,很多吃法被发明了出来。单以莜面的花样百出,我以为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莜面的花样表现,首先是形状各异。有耳朵状的,有纺锤型的,筒状的,印象中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莜面就像小时候玩的橡皮泥,任你发挥想象,只要保证它能蒸熟就行。常见的有鱼鱼、窝窝等,当然最常见的还是普通面条型的。莜面用擀面杖不行,得有一个专门的压面器,当年远赴南方,母亲特意让我带了一个。很遗憾,时至今日一次也没用过。

压面器,很普通的小玩意

莜面花样百出的表现还在于,普通面条都是作为主食或小吃(担担面、甜水面等,基本都是成都这带的),但至少它得是热的(当然朝鲜冷面也是冷的)。莜面偏偏要发挥一下,可凉可热,可当主食、小吃,也可拌菜,甚至可以炒成热菜。

凉拌莜面,拌的比较干


凉拌莜面,有少许汤汁,还有一些配菜,讲究

家家户户都会做莜面,每家有每家的做法。这么算下来,莜面的花样用呈指数发展有些夸张,倍数发展还是将就形容的。当年没那么多研究,另外这东西也寻常的紧。只能把家里做的大概说一下。莜面粉买回来后,当然是和面,母亲常说要加这个,要加那个,不经意见,一个黄橙橙的面团就和好了。取一部分,将之放入压面器压成面条,剩下部分有的搓成鱼鱼,有的搓成窝窝,小孩子也来帮忙,揉出各种奇形怪状的玩具,倒也无碍。之后便是放入笼屉蒸,这玩意不能煮,一煮就散了。蒸的时候,母亲开始做汤。家里嘛,有什么做什么。有时候是用羊肉煮成的汤(提前做好,蒸莜面时一热就好),有的用素菜煮成的汤,还有的,干脆把剩菜搅和搅和,做一锅汤,也可以。莜面蒸好后,家大人一定要将之撕成很小的块。各自入碗,去锅里舀汤,拌匀开吃。要是炒的话(个人不喜欢,太干),家里都是和常见的土豆、豆角、西红柿之类的炒在一起就行。凉拌更简单了,想放什么放什么。家里一般都这么吃,滋味很好。可惜,现在很难得吃一回了。

莜面和窝窝


家常吃法,舀勺托县辣椒油最好了。托县辣椒是呼市特产,不辣却极香。

本觉得莜面没有什么写的,没想到还是写了这么多。在呼和浩特,除了莜面还有非常多的美食,不要只盯着莜面,像羊肉稍麦、烤羊腿、手把肉、牛肉干、涮羊肉、酿皮、羊杂碎、饸烙面等都很好吃,也容易让人接受。至于奶茶、奶酪、奶豆腐、烤包子等等,对外地人来说口味不一定能接受。烤全羊太大了,当个游玩项目不错,不然还不如烤羊腿合适。食材方面,口蘑、土豆、西瓜、粉条、韭菜花的品质在全国都数得上。有机会来的话,一定不要错过。

说句题外话,西贝莜面这几年在全国开了很多店,当年它在呼和浩特开第一家店我是知道的,有点出名,出名的地方在于贵。人们打死都不相信,一个莜面,能卖那么贵。去了以后才发现,西贝莜面做法比家里,比普通店可多多了。但人们仍然不认为它值那个价钱。但当年西贝生意仍然很好,时隔多年,我才琢磨过味来。我们那儿的人,好面子,请客那儿贵去哪儿。闹半天西贝卖的不是面,是面子。话又说回来,这几年西贝在全国的火爆跟面子没有半点关系,除了资本运作,还有网红效应,不太懂,就此打住。

瞎写一通,不知所云,越写越饿。撂笔,去做碗面。没有莜面,走个形式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