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内蒙古燕麦情
郑铭是我的表弟。他经常向我说,他这一生,注定是离不开内蒙古燕麦。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郑铭在县城读高中,当时同学群中正风行着书信交友,全班三十六名痴情男孩都热衷于鸿雁传书,信来信往成就了各自的友谊。略有不同的是,其他同学的笔友全是清一色的异性,唯有郑铭结识的是一个家住内蒙古武川县名叫何庆的农民,而且是一手拿锄一手写诗长郑铭五岁的老大哥。
说起来可笑,虽然郑铭喜欢写诗却根本不懂得诗,总以为把一段话分成几行来写就是诗了,并乐此不疲。对此,何庆想提醒又怕伤了郑铭的自尊,每次来信都要抄几首自己原创的诗歌,只想潜移默化地影响郑铭,努力促进他写作水平的提升。何庆的诗清新隽永,感情炽烈,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诗中,何庆多次提到了燕麦,时隔多年,至今郑铭仍记得有这样几行:“燕麦花开,纯洁的天鹅/郑铭的漂亮表妹/她的营养必将走向全国……”就这样,通过何庆,郑铭知道了“燕麦青青游子悲”,原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燕麦就已走进李白的诗篇;知道千里之外有一个被誉为“中国莜面之乡”的武川县,那里有郑铭的挚友——一个热爱燕麦,一个渴望依靠燕麦发家致富的新时代农民。
进入高三下学期,学习更加紧张,郑铭和同学们吃着煎饼咸菜,没日没夜地进行考前冲刺。由于缺乏营养,睡眠不足,加上无名的压力和烦躁,大家身心疲惫,都快精神崩溃了。心有灵犀,何庆仿佛感知到郑铭的困境,不顾郑铭的反对,每隔几周就给他邮寄装有自制燕麦片的包裹,有八九斤重,尚未完全解开呢,所散发的浓浓麦香便充满了整个宿舍,引得同学们一个个馋涎欲滴。同时,何庆在信中告诫郑铭要像燕麦一样耐寒、耐旱、耐贫瘠,把握机遇,努力拼搏,千万不要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与大学失之交臂的遗憾。何庆说,如果自己当年坚持读书,而不是高三辍学回家种燕麦,弟弟妹妹都将无法上学,甚至无法填饱肚子。就这样,凭借燕麦,靠着何庆的鼓励,郑铭顺利考取了镇江师专,也拥有了一段终生难忘的友情。
大学毕业,郑铭被分配到位于苏鲁交界,离县城上百里的一所农村中学教书。走上心仪已久的讲台,郑铭本该喜笑颜开,却因为女友伊萍提出分手而闷闷不乐。学校规模小,年轻教师少,尤其是年轻女教师少,郑铭没有一个谈得来的朋友,更不用说找对象了,内心苦闷的他一度打算辞职,到外面闯荡一番。心情不好直接影响到饮食,他变得没有一点食欲,身体日渐消瘦。
何庆知道后,反复来信和打电话劝说郑铭,让他一定坚持住。何庆反复强调,做教师工作稳定不说,还是神圣的职业,丧失了实在可惜。随后,何庆寄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装有燕麦胚芽米和燕麦高纤面条,让郑铭品尝一下企业新推出的产品,好好补充营养,调整状态。那时,何庆已是燕谷坊集团的一名推销员,成年累月在外奔波,忙得顾不上家,平时都由其表妹帮忙照看弟弟和妹妹。
过了一段时间,何庆担心郑铭想不开,来信便越来越频繁,但心细的郑铭却发现笔迹已稍有变化,变得更加清秀和流利,像是一位女生所写。何庆总是不厌其烦地劝郑铭向生命顽强的燕麦学习,主动适应高寒、缺水和贫瘠的土壤,一点点积攒“九粮之尊”、“粗粮之王”的营养。郑铭似懂非懂,在满口答应的同时,反复追问笔迹变化的缘由,对方刚开始不承认,但熬不过郑铭的软磨硬泡,终于承认她不是何庆,而是其表妹,名叫陈莜然,看到表哥忙,她想替表哥帮郑铭早些走出情感的困境,并答应最近将专程过来看他。几天后,坐火车转汽车,带着一路风尘,面容秀美、身材苗条、富有朝气的陈莜然如期来,还带来了一大网兜美味可口的莜面窝窝。后来,看到郑铭吃窝窝头被噎着了,她一边笑着捶郑铭的后背,一边念叨着:“一口莜面一口酒,香得人们口水流……”。怕郑铭不懂,她又解释道:“你这个书呆子一定不知道,燕麦早在1997年就被美国的一家权威机构认定为功能性食物,位列“全球十大健康食物”第五位,是唯一上榜的谷类。莜面就是用燕麦粉做成的食物,是我们那里的传统美食,味道绝了!确保你馋得咬掉舌头……”。再后来,他俩就好上了,开始旁若无人地谈婚论嫁了。
婚后不久,莜然和郑铭就遇上了一个难题。郑铭的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突发肠扭转做了个手术,本来患有心律不齐和房颤的他,术后出院便一直吃不下饭,还严重腹泻,身体变得极度虚弱。对此,一些老中医也束手无策,异口同声地说:“不好办,真的不好办!”眼看着父亲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莜然拍着额头说:“我有办法了,找何庆哥!”这时,何庆哥已进入企业管理层,被调到位于上海市虹桥枢纽商务区的集团管理总部。他接到电话后,立即快递过来一包公司新开发的燕麦产品,并叮嘱早晚给老人喝燕麦饮品,中午则让莜然通过蒸、炸、汆、烙、炒,变着法子给老人做莜面吃。燕麦不愧是保健营养的天赐良品,果然不出半个月,郑铭的父亲便面色红润,慢慢地痊愈康复了。
郑铭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讲,他要衷心地感谢燕麦,在生命中的每一天!因为,是它让郑铭拥有情深义重的挚友,成就了美好姻缘,挽救了老父亲的生命。(作者:沈庆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