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万全•万全右卫城——美食篇之“传统风味小吃”(一)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就如此。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吃饭是生存之必需,所以是头等大事;二是既是头等大事,做饭、吃饭就不能马虎,要做到好看、好吃、营养,即色、味、形俱佳。所以,祖先们创造了无以计数的各具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万全古城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味小吃。如老万全人常提到的,牌楼底下一字排开的:二兰子(樊俊)的生炸糕,九喜儿的马肉(腐肉),姚喳吧的芝麻饼,李大个的热伙伙、黄酒,二黑棒(范恩施)的肥马肠等风味小吃就深受万全人的喜爱。外地人来万全必要品尝一下万全小吃,才不虚此行。这些小吃源远流长,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制作工序,具有香味醇厚和富有营养的特点。有人这样说,吃万全风味小吃,吃的是历史,品的是文化,嚼的是情调。

万全小吃源远流长。万全古城曾经是位于前沿阵地的一座兵营,战事频发;蒙汉通商后,又成为一座贸易南北的商城。所以,这些小吃与战争、商贸就有了某种关联,也可以说,战争和商贸催生了这些小吃。如生炸糕就和永乐八年(1410),明成祖率师出野狐岭,亲征鞑靼有关;再如万全莜面出名,则和康熙来万全品尝莜面有关。这些渊源为这些小吃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生炸糕


说起生炸糕,还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呢。明初,元朝残部割据长城以北广大地区,军事力量还很强大,他们骚扰边关,攻城略地,抢夺财物,对明廷形成严重威胁。面对此种形势,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决定御驾亲征蒙古诸部。永乐八年(1410),成祖点起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漠北进发。进军线路是出居庸关,经宣化,过野狐岭,直扑草原腹地。一日,成祖率师途径万全右卫城,进城稍事休息。参将(镇守万全的最大统兵官)张辅请膳。成祖体恤下情,叫准备些简单易做,耐饥顶事之食即可。张辅介绍说,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饸饹饿断腰……成祖即说,既然糕最耐饥,就做糕吧。张辅介绍说:黄米糕是万全一绝,它色泽金黄,筋道细腻。油炸后,外焦里软,咬一口满嘴喷香……成祖闻言甚喜。


张辅命手下差官即刻去准备黄米炸糕,并要求半个时辰(一小时)做好。差官急忙去厨房安排,厨子却作了难:这黄米糕虽然好吃、耐饥,但做起来挺费事,先得烧开水和面,再上锅蒸熟,还得设剂包馅,再油炸,半个时辰是无论如何做不出来的。差官发狠说,圣命难违,你是做出来也得做,做不出来也得做。要是耽误了圣上的军情大事,咱们都得玩完。厨子一听害了怕,也算是急中生智吧,心里盘算开了,蒸熟再炸肯定是来不及了,豆馅一时也煮不熟,不行就包上点菜馅生炸吧。边想边烧水和面,叫人准备菜馅。这黄米面有这样的特点,生的时候特别酥,熟了特别筋。好在厨子经验丰富,就边包边炸。不到半个时辰,一盆金灿灿、香喷喷的炸糕就端到了成祖面前。成祖久居深宫,那里见过这般民间美食,再加上旅途劳顿,腹中饥饿,虽然生炸糕不比熟炸糕地道,但也吃得满心喜欢,连连赞叹。


这件事儿传开后,人们都想尝尝生炸糕的味道,也都尝试着做生炸糕,生炸糕就流传开并流传下来。在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生炸糕的制作方法也逐步进行了改进,更加好吃了。

莜面


万全古城不产莜面,但万全人靠了临近坝上(莜面产区)交通便利、头脑活泛、心灵手巧等因素,大做莜面加工的文章,使莜面加工成为自己的传统产业,莜面成为了优势产品,莜面面食成为万全古城的传统风味。传说,清朝皇帝康熙还来万全品尝过莜面呢!康熙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曾多次对塞北地区进行巡视。一次来到万全,招来本地厨子要吃当地的特色饭菜。厨子就做了莜面窝窝和蘑菇羊肉汤。康熙吃后,满口留香,问莜面何以如此之香?厨子忙解释说,此为“三熟”之食,夜麦磨面前先要炒熟,和面时要用开水泼熟,做成型后上笼蒸熟。所以,其香无比。康熙不由地叹道:莜面真乃万全美食也!


康熙吃莜面的故事不胫而走,万全莜面身价大增。外地人来万全,先要尝一尝万全的莜面,直吃得满心喜欢,临走时总要捎一些回去作为礼物赠送亲友。万全人对莜面也刮目相看,在加工上更加用心,其中最重要的摸索出“炒莜麦放气”的绝活:炒莜麦不能火大,火大糊了,面黑不筋;火小不熟,发粘不香。火候要恰到好处——每粒莜麦在炒制中均匀受热——膨胀——爆裂—放气。这样炒出来的莜面又白又筋又柔又香。在做法上花样更加繁多,据调查考证,万全城莜面的做法约有几十种之多:推窝窝、搓鱼鱼、压杠子、馈垒、打馕糕、贴饼子、饺子、懒卷子、切条子、山药鱼、山药饼、山药丸子等。


文字来源:《走近万全右卫》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