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潮汕之客家名点-揭西擂茶

揭西擂茶是广东揭西一带的传统名点,属于粤菜系。揭西的客家人素有煮擂茶的习俗,夏秋季节,天气酷暑,人们劳作之后,经常不大想吃饭,往往以擂茶为午餐。中午时候,客人来访,主人家必定要煮擂菜招待。姑娘出嫁之前,凡是接受喜糖的邻居,也要煮一钵香擂茶请新娘吃,以表示祝贺,另外,家中病人新愈,也要煮些邀请曾经照顾过病人的友邻吃,以表示感谢。

揭西擂茶的制作并不复杂,主料是大米或爆米花,但配料复杂。先把花生、芝麻、茶叶、金不换或者苦辣芯,放在擂钵里,用擂茶棍擂成糊糊,冲上开水,然后在砂锅里炒些萝卜干、甘蓝菜、大葱、青葱、黄豆、树菜等等。或者再配些瘦肉丝、虾仁米、鱿鱼等,最后混合炊熟的白米饭(或者爆米花)。这样的擂茶吃起来甜、酸、辣、苦、咸五味俱有,大开胃口,饶有风味。特别是到了每年正月初七,家家户户都吃擂茶,因是初七用七种菜,故称“七样菜茶”,也有用十五种菜的,则称“十五种菜茶”。

揭西擂茶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渊源,陆羽《茶经》卷三“闻南方有一困蜀妪作茶粥卖”,结合河婆地名的传说,此蜀妪可能就是指何婆。陆羽是唐朝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他所说的茶粥就是把茶叶碾碎成细米,加上米粉、油盐,制成茶团或茶饼,饮用时捣碎,放些葱、姜、椒、桂等调料,用水蒸煮,煮成一大锅茶粥供大家食用,这就是最初的擂茶。

“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考,“擂茶”这一名称,出现甚早,宋朝,耐得翁《都城纪胜》中已有了“擂茶”的记载。客家人,就其本源而言,多为自北方南迁而来的移民,祖先们原本居住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地区,那里的茶文化发展得非常完备,乃至唐代以来,“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唐·杨华《膳夫经手录》),后来,他们因战乱、饥荒等原因大批南迁,尽管其迁徙时间及中途驻足的地点不尽相同,但最后的落脚地多半选择了赣、闽、粤三角地区作为自己的定居地,而这块地方,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经济相对落后,民众生活相对贫困。经济上的落后,使得他们不敢企求奢华,只能一代一代地保持节俭的作风。唯有“擂茶”,既不讲究茶的品质,又可自采自制,既不失茶道之真谛,又不受经济之困扰,故能在客家人中长期扎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粤东地区古为蛮荒之地,客家人长年居住于风湿瘴气较重的山林之中,为了防病健身,驱风祛寒,他们从长期现实生活斗争中,总结出客家人防病保健的独特“擂茶”疗法,每当劳动作业回到家,他们宁可不吃饭,也要先喝上一碗擂茶,不仅驱散疲劳,生津止渴,消滞解暑,提神醒脑,健脾养胃,滋补长寿,正是这样,客家人才如此钟爱擂茶,并把擂茶一代又一代传下来。揭西擂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北宋时,潘仁美奉宋太宗之命南下征服南汉王朝,派一小分队途经揭西进攻广州,到了揭西因为士兵大都是北方人,加之天气炎热,水土不服,士兵们纷纷上吐下泻,病势严重,将领们心急火燎,却又束手无策。何婆闻讯,传授了一个秘方,用“三生汤”一一喝擂茶治病。根据需要,她吩咐一些人去摘茶叶,一些人去挖生姜,有些人去碾米,有些人去找擂钵和棒子,等把这些东西办齐以后,很快就制成了大量的擂茶。何婆说给那些病倒的士兵每人喝一大碗滚烫烫的擂茶,然后蒙头盖脑睡上一觉,次日醒来,人人浑身大汗,个个大打喷嚏,说也奇怪,将士们都痊愈了。后来,征南人马有一部分留下来屯田,于是擂茶便在揭西县流传下来。

揭西擂茶不仅营养丰富,还可保健养生。因其原料主要以米饭、青菜 、豆类、茶叶等为主要成份,如各种绿叶疏菜、根茎菜类、豆类,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卵磷脂,而且有大量粗纤维;茶叶富含维他命C,芝麻可乌须发、润肠;蒜、姜、荞、葱等可杀菌防癌,防止胆固醇过高,促进排便预防便秘,也可去腻消食,减少脂肪,帮助消化,健脾开胃。胡椒可温胃祛寒,米骨是糙米制成,营养高防脚气。如大鱼大肉过后或天气炎热时,喝上一碗擂茶,使人顿觉神清气爽,荡气回肠,因为擂茶具有祛暑、消滞、解毒、提神、生津止渴,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滋补益寿之效。

客家擂茶不仅是一种简单、健康、环保的绿色食品,同时也是中国古老茶文化中独特的一种,是揭西客家人对古老茶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更是联系各地客家人的纽带与桥梁,揭西县侨居东南亚、欧美各国和港澳台的客家同胞有几十万人之多,他们至今仍保留着擂茶的习俗,通过擂茶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和思乡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