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燕麦文化与传统食品系列文章(一)

文:兰云峰 编辑:韩冰(教授)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史及其种植区域分布

(一)、燕麦种植区域分布

燕麦,目前已经是许多人家中必备的食品之一,很多人喜欢燕麦食品,但是对燕麦这种农作物却并不十分了解。

燕麦是世界性栽培作物,种植范围遍及五大洲42个国家,在世界八大粮食作物中总产量居第五位。燕麦主产区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重要产区是欧洲、中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东部。欧洲分布最多的国家有俄罗斯、波兰、乌克兰、芬兰等,中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大洋洲有澳大利亚,亚洲有中国等。

燕麦是一种古老的农作物。欧洲是种植燕麦比较早的地区。俄罗斯于公元七世纪开始在西北部地区种植燕麦。公元779年,英国人在湖畔地区和苏格兰对燕麦进行了大面积的种植。后来,苏格兰移民将燕麦传入了北美,燕麦开始在美国等国家广泛种植。

燕麦一般分为带稃型和裸粒型两大类。欧美等国栽培的燕麦以带稃型的为主,称为皮燕麦。中国栽培的燕麦以裸粒型为主,称为裸燕麦。

中国作为裸燕麦(俗称莜麦)的故乡,裸燕麦种植、开发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在国内众多的山区、高原和北部高寒冷凉地带多有种植。

内蒙古阴山南部(土默特平原)和北部(后山)地区;山西省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晋西北高原、太行山和吕梁山区;河北省坝上等地区是国内莜麦及莜面的主产区。上述地区燕麦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燕麦种植总面积的70%。这些地区既是我国燕麦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地区,也是我国燕麦加工业的主要原料产地。

莜麦在国内其它地区也有种植分布:

西北地区贺兰山、六盘山南麓的定西、临夏地区;青海省湟水、黄河流域的山区;陕西省秦岭北麓、榆林、延安等地区;宁夏固原;新疆中西部等地区;西南地区云贵川(重庆市)四省的大、小凉山、甘孜、阿坝地区、威宁地区、高黎贡山等地;吉林省白城地区。其次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浙江等省也有零星的小片种植。

(二)、燕麦产业发展史

莜麦一词始见于1830年的《瑟谢丛谈》。《穆天子传》称“焚麦”;《黄帝内经》称“迦师”;《广志》称“折草”;《稗海博志》称“燕麦”;《史记》称“斯”;《唐本草》称“麦”等等,名称之多,说明莜麦的生产、利用在我国历史久远。

在我国,莜麦种植初期,只是作为牲畜的饲料饲用;到了秦代,人们开始作为粮食种植、食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许多冷凉地区广泛种植,并逐渐成为西北地区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

西北人以莜麦面粉(莜面)为主要食用形式并延续至今,而且逐渐形成了以莜面为代表的西北饮食文化。

莜麦最早起源于蒙古高原南缘的内蒙古阴山山脉北麓,即后山地区。后来逐渐成为国内西北高寒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历史上,莜麦从发源地后山地区繁衍传播出去,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走得很远。不但走进了南方湖广、云贵川地区,也走进了西北的青藏高原地区。

古代广东地区的黎族也有食用燕麦的记录。

《湖北通志》提及燕麦;清人考证东南部少数民族舂面炒食:“入酥为糍粑,其味如荞面,耐饥,穷黎嗜之,性寒,食之者多饮烧酒,寝火炕,以解其凝滞”。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雀麦(即燕麦)具有“充饥滑肠”的作用。

相传彝族祖先喜欢吃燕麦。西南山区的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迄今仍保留了用燕麦祭奠祖先,敬奉神灵,招待贵客的习俗。

英国传教士塞缪尔·柏格理著的《在未知的中国》一书中,描述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男子“手持猎叉,行色匆匆, 打开行囊,捧出燕麦炒面,拌上凉水,一顿耐饥的美餐片刻间便风卷残云一扫而光。”

一千多年前,在青藏高原(古代的吐蕃王国)燕麦已作为农作物栽培了。1981年,在松赞干布墓的佛像中发现了燕麦籽粒;次年,在昌都地区又采集到了古老的裸粒栽培燕麦,这与《唐书·吐蕃传》中记载青藏高原一带早有莜麦种植互为印证。

西北至甘陕地区。秦代陇西种植燕麦,“离离下垂,耐寒迟收。”《陕西通志》:“有老燕麦、小燕麦二种”;《授时通考》提到和顺县种植莜麦的量达到“五谷之半”;《延绥县志》“榆人多种之,九月收其实,细如小麦,不甚有稃,炒食佳”…

“燕麦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长条一拂春风去,尽日飘扬无定时…”一千多年前的李白,以丰富细腻的感情将燕麦填充在自己的思想里,展现了与友人如同燕麦与土地一样的感情,令人心生温暖。

《本草纲目》中,“燕麦多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燕麦”。

《古丰识略》记载:“油麦一种,性耐寒,而畏霜,关外种者极多。”

可见,在西北地区,多地都有种植燕麦的习惯,以炒食为主,更是荒年充饥的美食。

北至内蒙古高原,阴山一带燕麦种植历史久远,明杨慎《丹铅总录》中提到:“阴山南北皆有之,土人以为朝夕常食”。《绥远通志稿》记载“莜麦,一作油麦,即燕麦也,旱瘠之地亦宜播种,(阴)山前、山后各县均广种之。”

清道光年间,法国传教士古伯察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考察,作为长城内外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重要的物资交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市井繁华,往来交易十分兴盛。蒙古人在回程时运走的是砖茶、莜麦面、炒米(糜子米)、布帛、马鞍、炊具等。莜麦面就是裸燕麦面粉,不但是归化城的主粮食品,而且也对蒙古族的饮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明清两代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绥蒙商道上,晋商驼队就是带着炒熟的莜面作为干粮创造了繁荣的中(蒙)欧海外贸易。

我国的燕麦也走向了国外。自唐代开始,裸燕麦沿着茶马古道、草原丝绸之路、张库大道(张家口-库伦)等从我国的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传播到俄罗斯、智利等国家;而皮燕麦则沿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我国,距今也有约2000年的种植历史了。皮燕麦在我国至今仍然是用作家畜的饲草饲料。

物竞天择,中国燕麦历经数千年,逐渐选择了最为适宜自身生长的土地,成为传统主产区,主要是华北、西北和西南海拔较高的冷凉地区。

以武川县为核心的阴山山脉北麓,俗称后山地区。呈东西走向绵延1100多公里,涉及内蒙古中西部、河北省北部等十多个旗县,是世界裸燕麦的原产地。自然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夏季短促,冬季漫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水浇地少,旱坡地面积大。这里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莜麦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的特性。是莜麦的核心产区。

特殊的地域和独特的气候条件,赋予了“后山”地区世界裸燕麦原产地的殊荣。也是“武川莜面”、“乌兰察布燕麦”相继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真正内涵。

燕麦大田秋季景观

燕麦秋收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