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莜麦 悠悠我心 探寻莜麦的前世今生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一顿小米饭饿断腰”,这是流传在家乡静乐的一句民谚。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莜面总是与艰辛、困苦、劳累、坚韧、豁达、苦寒、喜庆、吉祥结合在一起的。晋西北贫瘠的黄土地不如肥沃的松辽平原,更比不上湿润秀丽的江南水乡,高贵、娇嫩的庄稼在此难以生长,即便头顶烈日,面朝黄土;春种秋收,下了辛苦,洒下汗水,付出劳作,整整忙碌一年,收成也不容乐观。但耐寒、耐旱的莜麦经得起考验,对得起庄户人,它不论墒情的好坏,施肥的多少,雨水的寡欢,不管是丰收,还是歉收,收获总会有的,莜麦以大地之子的秉性回报庄户人,一如穷人家的孩子感恩父母养育之恩一般。

据《山西省志》记载,莜麦在我国已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种植历史,《黄帝内经》中称迦师,《史记》中称斯,学名称作燕麦。晋西北气候凉爽、雨量适中,莜麦选择了晋西北广袤的原野,静乐人也选择了真诚朴实的莜麦,这实在是上苍做出的一种最好的选择。晋西北春天雨水稀少,风沙不断,搅起黄尘,遮天蔽日,数日不绝。待到初夏,土地早已干裂,一脚踩上去直冒黄烟。但季节不等人,种地必须遵循节令,该种什么就种什么,芒种时令一到,莜麦必须下种。干燥的空气中飘洒着呛人的黄尘,淳朴的庄户人赶着黄牛、骡子,扛着犁铧、背着种子,踉踉跄跄地走在羊肠小道上,走向人生的战场,走向美好的希望。莜麦适合生长于山坡梁地,且喜冷偏阴,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豁达开朗,敞开博大的胸怀迎接大地之子的降临。

庄户人喘着粗气,呼哧呼哧地来到地头,容不得他们半刻休息,待不得喘一口粗气。就迫不及待地将莜麦种子倾倒在粪堆上,使出吃奶劲搅拌均匀,然后光着膀子,脱掉鞋子,挽起裤腿,一犋牛或一犋骡子拉一套犁纵横驰骋在旷野之上,前面一人扶犁,身后紧跟一人,肩挎粪土与莜麦搅拌好的混合物,两手抓起均匀而有节奏地往垄沟里撒。逆风而行,风大扬尘,粪土不时的吹在脸颊之上,钻入眼睛,迷离了视线;进入口鼻,嘴里咯噌咯噌尽是沙土。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广袤的原野,没有一丝的风,土壤中的水分被蒸发的一干二净。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农作物种下去定是必死无疑,颗粒无收。可它毕竟是莜麦,钢筋铁骨的莜麦,生命力极强的莜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它照旧可以顽强生长,不管以后下不下雨,它终归会破土而出的。用不了几天,顽强坚韧的莜麦苗便会惊世骇俗地拱破坚硬的土层,勇敢地从滚烫的土地中钻出来,尽管它们是那么的弱小,看上去嫩黄嫩黄的非常的瘦弱。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场喜雨从天而降,落在莜麦地里,甜在庄户人心间。绿油油的莜麦一下子长到一大拃高。庄户人是极其关注莜麦生长的,种下一片莜麦,就等于种下一片希望,他们时刻等待着莜麦蓬勃生长,时刻期盼着收获的喜悦,隔三差五总会前往田间地头看望莜麦的长势。“小暑大暑,灌死疙栗(花栗鼠)老鼠”,晋西北的夏天总是轰轰烈烈,肆意张扬。天空闪电划过,雷声滚滚而来,地上水花四溅,草木纵情疯长。慷慨的雨水滋润着山坡上的莜麦,莜麦贪婪地吮吸着这难得的甘露,在斜风中,在大雨中欢快地舞蹈。莜麦逐渐长高了,直至庄户人的腰际,甚至于更高达到胸脯。

这时候黄土高原上的莜麦一片碧绿,一片青翠,一派汪洋,目之所及,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没有见过大海的庄户人把莜麦田当海看,广袤起伏的田野,呈现出的是绿茵茵的青碧,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纵风轻拂,鼓起一波又一波的青浪,卷起一层又一层的绿波,柔柔的,滑滑的,轻轻的,悠悠地荡起来,如一匹硕大无比的绿色绸缎在天地间轻轻舞动,这般景象谁能说不是大海?莜麦长到一定程度是会掀起浪花的,当莜麦一浪推着一浪不住地涌动的时候,农人心中的幸福与欢快也一浪一浪地荡开了。看到长势喜人的莜麦,他们就可以算出今年的产量,莜麦秸杆是牲畜最爱吃的,长势喜人的莜麦注定一家人有了口粮,也预示着牲畜也有了口粮,这是庄户人最惬意和舒爽的事了,心里的那种慰贴别人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体验到的。看着他们笑逐颜开的表情,你就可以估摸到他们心中无数的激动。

莜麦喜风,谚语说得好“秋天不刮风,莜麦不结籽”。莜麦扬花之际,趁着阵阵秋风,授粉圆满完成,之后那满挂绿色铃铛的莜麦逐渐变得丰满起来。秋高气爽,莜麦一天天由深绿变转为淡黄色,而后是深黄色。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莜麦都乐意接受,莜麦田随即像波浪似的”唰——唰“地一波一波涌过来,又“唰——唰”地一波一涌过去,像一队队整齐划一的士兵,像一排排自由起伏的浪花,像一群群身着绿纱的**,像一块硕大无比的绿地毯飘荡在天地之间,欢快地舞蹈着,尽情地歌咏着。莜麦在庄户人心至高无上,在庄户人眼里,莜麦美得无与伦比。


“忙秋八月,绣女也得下楼”。割莜麦的时候,庄户人挥汗如雨,尽管腰酸背疼,也不敢稍稍休息片刻,他们怕的是起风刮倒熟透的莜麦,怕的是一阵冰雹打破他们期待已久的收获。父老乡亲说这叫“抢收”,是和老天爷赌着干的。父亲是割莜麦的好手,精瘦干练,一把镰刀在莜麦田里肆意挥舞,出力恰到好处,从容不迫,得心应手。镰刀所到之处,一排排莜麦应声倒地,统统揽在怀里,不出片刻功夫,就是一个莜麦捆子。年轻的时候曾创下一天收割一百八十捆莜麦的记录,在周围邻村一带,至今无人能打破如此高的记录。于是“割莜麦好汉”名声鹊起,让他一辈子引以为豪,直到老年还津津乐道。

我是庄户人的儿子,记得当年上中学时,学校放了秋假,我就跟着大人走向田野,承担起传承了千百年的农活。小小年纪,放牛、耕地、播种、锄禾、秋收、打场、扬场、推磨、推碾子、背背子、起粪、送粪样样精通,俨然一个小小孩“受苦人(指能吃苦、干农活)”,庄户人常说“割莜麦有罪没苦”,说的是割莜麦不是“背背子”(用绳子捆住庄稼,背在背上)、挑担子、扛东西那样劳累,而是“手稍子”上的活,用的是巧功夫,灵活劲。我身体素质再好,也还是个学生,割不了几下,就得往前瞭一瞭,看着还那么远,埋下头再割几把,再展展腰,如此反复,腰像断了似地疼。一个割莜麦就这么辛苦,再加上起先的积肥、送粪、播种、锄禾、上场、打场、扬场、炒锅、磨面等等,这一系列艰辛的操作,怎一个“汗滴禾下土”了得。随着一片莜麦的收割完成,躺在地上的莜麦捆子也渐渐多了起来,庄户人会将它们一对一对的码成一排,这样一来,风吹不倒,雨淋不湿。此时的日头还毒,跟着大人们割莜麦的小孩子,便一个个的钻到莜麦码子里去了。

等到秋收完毕之后,莜麦捆子该上场了。黄土高原坡陡沟深,山路崎岖,即使是农业机械化盛行的今天,也离不开牲畜,毛驴、骡子、马匹都是驮庄稼的好把式。每到这个时候,农人们便不约而同地互相合作起来,三五家组成形同马帮的驮运队伍,他们把十几个莜麦捆子绑到架子上(架子:一种驮物的东西,带有绳子,绑好后可放到带有鞍子的牲畜背上),用绳子勒的“吱吱”直响,确定捆绑结实后,农人们用足了吃奶劲,龇牙咧嘴,呼呼喘气,再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扛起来放到牲畜背上,吆喝着翻山越岭,淌水过河,浩浩荡荡,一路走向打谷场。打谷场上的莜麦垛渐渐多了起来,也渐渐高了起来,高大雄伟的莜麦跺矗立在打谷场上,酷似一座座古代的烽火台。

初冬时节,乍寒还暖,一层薄薄的雪并不妨碍打莜麦。此时的莜麦已被风吹日晒变的非常干燥,从垛上取下来的莜麦被整齐的铺在场面,骡子或毛驴拉着碌碡转了起来,我们这里把这一过程称作“碾场”。牵着骡马在场地中转圈的农人,此刻会适时地哼唱只有他自己能听懂或许连他也听不懂的小曲、小调,使得这一劳动场面变得有声有色,趣味无穷,充满了属于黄土地上的一场艺术盛宴。碾场的骡马也似乎听懂了主人的心声,随着小曲小调的节拍拉着碌碡奋力转圈,没有丝毫的疲劳和懈怠。


也有些人家是用梿枷打的,两人面对面翻动梿枷狠狠砸下,此起彼伏,叭叭作响,在山谷中久久回荡。现在也有用机器打莜麦的,方便省力,不过听说机器打出的莜麦不太好吃,秸杆也不受牲畜的喜欢。原因是沾了柴油、机油以及皮带、机器磨损产生了异味。打好的莜麦要用木掀扬起,风将渣滓吹去,剩下的就是黄灿灿的莜麦粒了。此时,收购莜麦的小贩们蜂拥而来,为的是抢收新鲜的莜麦,价钱不是很满意,但众乡亲还是把辛劳一年所收获的莜麦粜出一部分,用以换取急用的零花钱。父亲那时为了供我们兄妹上学,硬是忍痛粜出了上好的莜麦,换来的是一张张皱巴巴的毛票。

莜麦磨成的面粉叫莜面,莜面的加工甚是复杂,世界上所有的粮食在加工面粉时都没有莜面那样复杂。先要把莜麦筛干净,去除砂砾、土块等杂质,叫作“筛莜麦”;然后是用水清洗莜麦,去除莜麦表面的尘土,叫作“淘莜麦”;将淘洗干净的莜麦晾干后炒熟,叫作“炒莜麦”;将炒好的莜麦磨制成面叫作“磨莜麦”,“筛、淘、炒、磨”是加工莜面特有的四道工序。莜麦粒成纺锤形,有腹沟,顶尖长满了细小的毛茸,俗称“莜麦毛毛”,如果皮肤上沾了“莜麦毛毛”,会让你奇痒无比,并且会红肿起来,所有一碰到大人们淘莜麦、炒莜麦,我们都躲得远远的。尤其是炒莜麦时,大人们在院子里搭建起简易的锅灶,炒莜麦前先把自己武装起来,围上头巾,戴上手套,扎紧袖口,并再三嘱咐孩子们尽量不要靠近,我们也深知“莜麦毛毛”的厉害,一见那阵势早已逃之夭夭了。尽管这样,我们尤其是大人们总会领教“莜麦毛毛”那无孔不入的神奇。因此,乡亲们从打场、脱粒、收储直到淘莜麦、炒莜麦,每完成一道工序,都会经历一次被莜麦毛毛侵袭的痛苦。静乐每个庄户人都怀有一种对莜麦的热爱之情,对莜麦毛毛恨痛的复杂情感,就是在这种爱与恨的情感交织中,静乐人与莜面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从莜麦到莜面要经过“三生三熟”,谓之:一炒二烫三蒸,这样才能吃到莜面。炒莜麦是需要经验和功夫的,欠了火候的话莜面不筋道,火候过了做出的莜面发黑,会影响质量和口感。莜麦要炒到发鼓不裂,变脆略微夹生即可。炒熟的莜麦粒不能用来磨莜面,是给小孩子当零食的,吃起来脆生生的非常香甜,所以庄户人在加工制作莜面时,特意给小孩炒点莜麦粒吃,儿时的我们曾将炒熟的莜麦装在口袋中当零食吃,就像现在小孩吃锅巴一般。完全炒熟的莜麦磨面后是炒面,是一种方便应急的食物,在农忙季节很实用,它既可干吃,也可用水拌着吃,可见静乐的庄户人是极其聪明的,这种食品据说延续了几千年,远远早于现在的方便面和罐头、饼干。上中学时,我每逢星期回家总要带点炒面当干粮吃。炒的半生不熟的莜麦磨面后就是莜面,庄户人小心谨慎地把莜面放进面瓮或面柜里,反复摊平,压实,此时庄户人的心里就算是真的踏实了,再苦再难的日子也还是值得憧憬和期待的。

把莜面盛到面盆里,烧开水一次注入,这个程序谓之“二熟”,这样做出的莜面既柔滑又筋道。马上趁热劲把滚烫的莜面一次性揉合好,这个环节需要一定的耐力,一个是不怕烫,再就是要有力道,一气呵成,不容懈怠。和好的莜面能做出很多种花样,莜面栲窝窝,莜面鱼鱼……静乐媳妇做的一手好莜面,左手拿面,右手揪一小块面剂,在光滑的石板上用手掌推成薄片,拿起来用食指轻轻一卷,便做成了莜面窝窝(因形状酷似猫的耳朵,故又叫毛耳朵),如此一个挨一个排在蒸笼上,一般般高,横竖成行,薄厚均匀,像一个硕大的蜂窝。拿一小团莜面在两手心上放两块莜面在案板上搓,便有四条、六条、甚至于八条细丝丝的莜面条条顺手掌心流出,柔软均匀,像纺织机纺出的绒线,要粗有粗,要细有细,让人看了赏心悦目,由衷赞叹。此外还可以搓出鱼鱼,压出细长的饸饹。静乐人做莜面看上去不是在做饭,更像是在激情表演,一笼莜面做成,极像一件高端、优雅的艺术品,如此高的礼遇,只有莜面可以享受。蒸莜面要用猛火,此环节谓之“三熟”,待水烧开立即入锅,蒸汽从锅沿逐渐升腾起来,老远就能闻见莜面的香味,蒸莜面全凭感觉,时间少了半生不熟,时间久了塌成一片,早出锅和晚出锅几秒钟也会有天壤之别。

把莜面与土豆相配,可以做成山药鱼子、山药饼子;莜面还可以和高粱面、玉米面配伍,改善口感和味道。蒸莜面时一定要放上又面又沙的山药,这样吃起来更加香甜。吃莜面必须有“汤子”,“汤子”有冷的和热的。最简单的就是农家腌咸菜的咸汤,这在贫困时期是最常见的。上档次的是羊肉蘑菇汤子,此外还有熬山药、炖菜、鸡蛋西红柿的。庄户人吃完莜面,总会喝碗蒸锅水(据说这样对身体不好)吃罢莜面,喝足滚水,饱嗝一打,脸上充满的喜悦之情,表现出一幅自得其乐,满足富足的神态。乐哉!快哉!悠哉!

莜面的任何一种做法和任何一种佐料相匹配,都能生发出一种新的吃法,一种新的食品艺术,还有那种粮食有如此德性呢?莜面不嫌贫爱富,不尚高排低,赋予每一个家庭主妇以厨艺之灵性,给予了静乐人真挚的回报。静乐人以极其聪明的智慧将莜面的吃法研究得如此精通,那一定是付出了极大的艰辛,那一定是倾注了非凡的情感,那一定是投入了深沉的爱恋,如此才让这种普通的农作物激发出莫大诱人的魅力,亲亲的莜面具有闪亮的光辉,同时也拥有博大的情怀,它与静乐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割舍不开,相拥相依。

静乐人体格健壮,患高血压、糖尿病的人很少,据说这和长期吃莜面有关。现代科技研究结果证明:莜面是所有农作物中营养最丰富的,其蛋白质含量高,八种氨基酸组成较平衡,赖氨酸含量还高于大米和小麦面粉;脂肪和热能都很高。此外,莜面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E、叶酸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含有的钙、磷、铁、锌、锰等矿物质,有预防骨质疏松、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贫血之功效。莜面丰富的营养成分,滋润着一代代静乐人。静乐人在艰辛中收获了莜麦,莜麦则报以静乐人真诚的厚爱。

以前莜面是庄户人的主要食物,吃了能耐饥饿,在田间干活的庄户人吃一顿莜面足可以管一天。现在条件好了,白面大米可以尽情享用,但庄户人还是离不开莜面,隔上几日不吃,就好像缺少了什么。这几年莜面早已成了金贵的食物,走进了城市的酒楼饭店,城市里以粗粮为主的餐馆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红火,特别是“莜面馆”深受大众的喜爱,不时去吃一顿,感受一下特殊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莜麦苦寒,莜麦卑贱,莜麦坚韧。它远不如小麦、胡麻、黍子、谷子、豆类等农作物娇贵,播种时需要好墒情,生长时需要雨水好,上的肥料越多长势越好,产量也越大。莜麦反其道而行,肥料过多长的太高,一下子窜到一米八的高杆子,穗头看着硕大,待成熟时结不下多少籽。雨水连绵,土地湿软,长势太盛,容易倒伏,莜麦铃满地,一片狼藉。因而肥地、平地、洼地是不能种莜麦的,山峁、山梁、偏坡最适合,肥料和雨水也要恰到好处,长一米五左右的莜麦,颗粒饱满,嚼劲十足。

“莜麦饭,山药蛋,庄户人家好茶饭”,莜麦是晋西北的主粮,是庄户人的主心骨。诗人吟哦风花雪月,画家钟情壮美山川,作为一位乡土作家,我要大声地赞美莜麦:钢筋铁骨的莜麦,豁达高尚的莜麦,无私奉献的莜麦。在我的作品中,一定要凸显出对莜麦的感恩,对莜麦的崇高礼赞。我出生于偏僻的山村,贫瘠的土地没有多少有营养的吃食,母亲自然也没有多少奶水,短短几个月就断奶,是莜面糊糊和红莜麦炒面养育我成人。虽然瘦弱,但韧劲极强,不管是外出求学,还是参加劳动,或是从军边塞,那以莜面喂养成长起来的筋骨,坚强坚韧,干练豁达,时刻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和无限的希望,锻造出我无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莜麦诚然是一种普通的粮食作物,但它具有极强的原则性,它不惧怕干旱少雨,不羡慕地肥水足,也不想高产超产。有经验的庄户人掌握了莜麦高贵的脾性,选择山峁坡梁播种,施肥也恰到好处,为的是让莜麦根据它的秉性生长,保证了莜面的口感和品质,吃到属于莜麦的原味。莜麦不想大富大贵,莜麦不想养尊处优,莜麦愿意与贫瘠的土地相伴,莜麦要求与人甚少,给予人甚多的品性,不正是黄土地上千千万万庄户人的本性吗?最难能可贵的是莜麦对苍天大地不抱有任何欲望,坚持独立的自我,坚守自己的初衷,生长在贫瘠的黄土大地之上,不愿意为人类的奢求而改变自己的本色!

莜面代表吉祥和喜庆,静乐人每到大年三十,都要吃一顿“接年莜面”,寓意接上过去的一年,连接着下一年,年年有余,丰衣足食。男婚女嫁必须吃莜面,为的是甜甜蜜蜜,欢欢喜喜,白头到老。老人去世也要吃莜面,庄户人以农为本,农作物以莜麦为主,吃莜面是对老人的尊敬,为的是忆苦思甜,不忘先祖之恩德。中华饮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静乐莜面也不例外,静乐莜面是静乐饮食文化中的壮美绝唱,世世代代的静乐儿女们用心品味着,这永远难以释怀的莜面情结……不管走多远,不管走多久,那股浓浓的香味仍然驻留心间,唇齿留香,永志不忘。

望着城市苍茫的上空,我突然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我的老娘,想起了亲亲的莜麦,一幅幅画面,一种种回声在脑海和耳际掠过:老牛“哞—哞”吹响春耕的号角;父亲挥汗如雨驰骋在莜麦田间;那浩浩荡荡的驮莜麦上场场面;那打莜麦人欢马叫的轰轰烈烈;那炒莜麦散发出的阵阵清香;那母亲做莜面时的场景神态……蓝天之上,北雁南归;河水欢唱,奔腾不息。和风为我演奏,白云陪我畅想,故乡所有的景物都深入我的骨髓,直撞我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