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和顺的莜面,你知道多少
很多人说太原市长耿彦波的性格不是和顺人的典型性格。出生与和顺县李阳镇,听着石勒故事,吃着莜麦长大的耿市长骨子里充满和顺先辈的倔强和担当。
和顺人的翘楚、太原市长耿彦波:被余秋雨誉为儒家胸怀 兵家气象
当莜面冲劲儿十足的香味与我的挑剔的味蕾无数次碰撞之后,我捕捉到得贯穿和顺灵魂的味道。粗犷、辛辣、生猛才是和顺的原本气质。
和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雏形的基础是因为翟兵伐邢而奠定的。
和顺县城云龙山九龙柱风光
和顺的腊月有多冷?当地谚语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七腊八,出门冻傻。”
太行屋脊的风太猛,穿多厚都扛不住呼啸北风的刺骨寒意。灯光亮起,夜更见清冷砭骨。挂着莜面馆字样的门脸儿,无论在哪个最不起眼的黑仡佬里都甭想清净。那种祖先遗留下来的味觉密码会指引和顺人寻味儿而去。冲劲十足的莜面味儿老远飘来,胃中的暖气自然升腾,愈加浓烈。
进入店中,扯着嗓子喊一声,过不不久,栲栳佬、莜面瓜丝饺、莜面握猴……便端上桌来,揭锅后升腾的热气扑面打来,莜面香熏醉了围桌而坐的人们。夹起整个瓜丝饺、栲栳佬在羊肉丁、土豆丁和着野蒜、辣椒熬制的蘸水蘸而食之。大口吞咽,莜面粗犷生猛的香味伴着蘸水很冲的香气,味蕾被香辣烫包围,浓香四溢, 爱之者若狂,弃之者亦若狂。
莜面栲栳栳
莜面好吃不好吃,蘸水是关键,而蘸水的神和魂要靠野蒜去激发点化。
每年“清明”前后,和顺的沟沟梁梁上的野山蒜应着料峭的春风,蓬蓬勃勃地绿了。挖野蒜、食野蒜的好时光也到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小蒜野生,处处有之。”在最最寒冷的岁月中,用最早带来春天讯息的野蒜来为莜面提神,对和顺人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寻常的似乎不需要在意。可做为一个吃货的我对味道的感觉是敏锐的。
莜面卷,辣活活的蘸里
在品味和顺的历史中,我总在寻找一种最契合和顺气质的味道。当莜面冲劲儿十足的香味与我的挑剔的味蕾无数次碰撞之后,我捕捉到得贯穿和顺灵魂的味道,居然这样浓烈生猛,与和顺人绵善柔和的性格反差如此之大。
收割莜麦
可稍稍了解和顺历史的人,都知道这种粗犷、辛辣、生猛才是和顺的原本气质。莜面天生就与金戈铁马结下不解之缘。
相传,汉武帝深入苦寒的漠南出击飘忽彪悍的匈奴骑兵,士兵缺乏高热量食物,战斗力大为减弱。大臣莜司献上莜面,汉军食后,军力大增,一举摧毁了不可一世的匈奴骑兵。
莜面栲栳,与犒劳谐音,是英武的秦王李世明打恶仗前鼓舞士气的美食,打胜仗后犒劳将士的佳肴,是李家军铸就百战百胜军魂的秘诀之一。
英武的唐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文治武功千古帝王中无人可及
其实,莜麦的栽种食用历史早于汉武时代。经专家考证,莜麦起源于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北太行高寒山区。身处太行屋脊的和顺在冥冥之中就与莜麦有极深的渊源。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的白面饿断腰”,莜麦是生长在这片被战火烧红的土地上的和顺人与土地的生命联系。和顺第一次出现在史藉中是《管子》一书记载的管仲劝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 翻译为白话文就是“管仲劝齐桓公下令修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等几个关隘,用以捍卫诸夏的要地。”
邺不用说了,顶顶大名,河北邯郸临漳县,曾是曹魏、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的首都。五鹿、中牟在河南,牡丘在山东,盖与就是山西和顺。
因为盖与筑城是管仲提议齐桓公实施,所以就有了盖与首属齐地的说法。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齐桓公之所以成就霸业,主要的功劳是“尊王攘夷”。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狄来源于西北蒙古草原,后迁移至山西长治潞城一带,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行“伐邢、灭卫”。
邢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齐桓公采纳管仲“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摧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
夷仪在今邢台县西部浆水镇,距离和顺的县境十几公里。桓公为诸侯长,有天子以令诸侯,他建议或强逼晋国在和顺建立要塞,以拱卫河北平原完全是力所能及的。可见,和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雏形的基础是因为翟兵伐邢而奠定的。
“五谷杂粮,莜面称王”,与骑兵作战,需要高热量、耐饥的军粮。春秋战国时,在和顺的战斗的先辈吃着莜麦与入侵的狄等少数民族骑兵搏斗。生于于太行山的莜麦塑造着和顺人的精神气质,熔铸进和顺人的血液和生命。
要进入河北邢台、邯郸等地需要突破黄榆关、董坪岭、夫子岭等断断续续长约近100华里上的任何一处关口。这几处关口在古籍《读史方舆纪要》与《明史•地理志》都有记载,这也是中国长城最为险峻的一段,是塞上雄关中最壮美的一处,同时也是河北平原的最后一道屏障。最坚强的部分往往也是弱点所在。一旦破关,河北平原就任敌驱奔驰。
美味的莜面条,和顺的味道
千古雄关——黄榆关一线的戍守士兵往阳坡坡地上洒上一把莜麦种子, 任由充足的光照、呼啸的山风、不算太少雨水去侍弄。士兵们随着日起日落,竖起耳朵,闻着、嚼着、回味着莜麦香老去。那不远处就是马岭关,马岭关外有铁蹄掠过山野的狂暴,有胡乐哀怨中铁一样冷酷的杀心。狄族的一支皋落在齐桓公救邢后不久刚刚盘踞在这里。
马服君赵奢对秦国一战让和顺名扬天下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齐桓公救邢的第二年,晋献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战胜东山皋落之后,晋国把它的下军御梁余子养分封到和顺。于是和顺有了一个新名字,梁余,也写做梁榆,或称为榆县。
当时晋中有上军和下军两支军队。上军的统帅是晋国国君,下军的统帅是晋国太子。下军御是下军监军,可谓位高权重,和顺的战略地位也可见一斑。当时诸侯的封地方圆不足百里,大夫的封地绝不会超过今天的一个镇。梁余子养究竟被分封到和顺的哪一个地方呢?我想一定离不开黄榆关这一线的战略要地。而这个黄榆关以及它所在的黄榆山与梁榆有没有关系呢?我觉得这两个榆字,一定有某种联系。
但是据历史记载,梁余古城又不在这附近。梁余古城在和顺县的李阳镇李阳村。李阳附近是最具和顺特色饮食的滥觞地,其莜面握猴在内的莜面吃法更是开和顺饮食风气。特别是莜面扁食,起源于北乡李阳,盛于县城,并逐渐向东、西、南乡扩散,在整个和顺春节的早餐中唱主角。这真是和顺人与莜面缘分的历史巧合?但是比照史料才发现李阳根本不是梁余故城的所在。
凉拌莜面条
完成于唐代中晚期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隋开皇十年,於今理置和顺县,属并州,因县东北和顺故城为名。”这里提出的故城是指今天的李阳,明清县志记载这个城是石勒所建。
石勒(274年-333年),是魏晋时期后赵国的开国皇帝。郦道元(约公元472年-527年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比石勒生活的时代晚了约200年。
他在《水经注》记载:“清漳出沾县(今昔阳)故城东北……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兼山(今八赋岭)。水有二源,北水东南流,径其城东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径文当城北,又东北径梁榆城南,即阏与故城也。”按现在的河流与县城位置相比对基本上契合的。北水的走向与水经注的描述完全相同,南水“东径文当城北”,在和顺义兴镇会里村流向北流,但是没有流到城北,“又东北径梁榆城南”这可能与河流改道有关。
晋代诗人卢谌(284─351),他与石勒生卒年基本相同,他在《征艰赋》有“访梁榆之墟郭,吊阏与之旧郡”,说的就是梁榆城。诗中“墟郭、旧郡”。墟,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当然墟还有另一种解释,墟,村落。与水经注对照解读,这里的“墟”显然指得是村落。梁榆城址与现址基本相同,梁榆城绝可不能在李阳村。
但是李阳确实是曾经有一座城,不过这座城不是梁榆故城,而是和顺古城旧址所在。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对于研究自汉迄宋,特别是唐与五代十国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据该书记载:“后魏孝昌二年(公元527年,于此(阏与邑)置乐平郡和乐平县。隋开皇五年复移于今所,属并州。十年,又移于沾城,仍于今所置和顺县,因县界东北古和顺城以为名。” 后魏孝昌二年,是石勒去世之后194年,郦道元去世的当年,当时《水经注》早已成书,所以没有记载和顺古城的情况。看来东北古和顺城确为李阳无疑。借用一句流行语,就是这里最早叫和顺。
李阳不仅广泛种植莜麦,而且有大量制作莜面的高手。该镇人祁峰林更是在他的《和顺百种风味美食》详尽地记载了莜面的各式做法,更佐证了李阳人善于做莜面论证。
莜面与土豆天生是绝配。土豆味道柔和,却善于吸收和中和各种味道。香气生猛的莜面与土豆融合共组,莜面愈加鲜美,土豆化无味为至味,促成了双方优点的最大彰显。这里面蕴含着极高的政治智慧。
据《晋书》载:石勒称帝后很注意笼络民心,礼贤下士,他特意把家乡的亲朋故旧召到国都襄国(邢台)去作客。石勒微时与李阳争麻池,双方都猛下狠手,双方鼻青脸肿是肯定的。当石勒发现李阳没有来时,就说:“李阳,壮士也,何以不来?沤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天下,宁仇匹夫乎?”李阳奔赴邢台请罪,石勒拉着他的手臂笑道:“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后又特赐李阳住宅一所,并拜为参军都尉。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
清《和顺县志》记载李阳的和顺古城“或云石勒时所建。”还有一些家乡的前辈先贤更是极力佐证石勒就是和顺李阳镇下石勒村人。我对此没有太多的研究,也不敢妄下结论。但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和宋朝的《太平寰宇记》都有石勒是榆社人的明确记载。
放弃石勒的籍贯争议不论,石勒与和顺还是有莫大渊源的。李阳一带是他战斗过的地方。在这里驻军,在这里屯田,并且在这里建立过逼降太原的不朽功勋方。和顺县有两个以石勒命名的村:李阳镇的上、下石勒,李阳镇、李阳村更是以石勒相关的历史人物命名的,和顺人民对他的感情也是很深的。
石勒成为君主给李阳官做的事,与韩信成为楚王之后重赏让他受胯下之辱的屠夫,成为千古美谈,一直以来倍受赞誉。《易经》里的一句话:“和顺于道德理于义”,意思是用道德和礼义教化使人民和顺、社会治理。石勒这种宽容大度的政治家风采正合这句话的真谛。
“和顺”一词是对石勒治国方略的最高评价。所以很多人认为和顺县名就来源于此。谁能说李阳人做莜面握猴,让莜面和土豆彰显最大美味的灵感不是来源于此呢?
我一直相信,石勒是吃着莜面打战的。莜面抗饿的特性是莜麦成为最好的军粮。但这只是我的一样情愿。石勒等胡人内迁后,受到晋朝统治者和各地豪强大族的残酷剥削,被殴打、被贩卖、被处死是常事。石勒的胡人军队把对汉族官吏、豪强刻骨的仇恨化作烧杀戮掠的行动。一些年轻女子被称为“双脚羊”,先奸后杀,肉做为羊肉下肚。石虎更是变本加厉,几乎杀尽了北方的汉人。石虎的养子河南人冉闵夺取后赵政权后,狠杀胡人,统治区域的胡人也几乎绝迹!胡人见识到汉人的可怕,才不敢随便杀人,否则我们北方的汉人就要绝迹了。冉闵不自觉间称为拯救种族的英雄。
汉人、胡人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司马迁用《史记》的匈奴等列传说明了这个问题。兵者凶器,况兄弟相煎呢!
炒莜面拈疙瘩
现在,战火也成为历史,但是和顺人对莜麦的依恋之情依然很深。和顺有一种小吃——荒莜麦,是拿莜麦粒炒着吃。
和顺人在腊月初一头一天晚上把炒熟的莜麦放在枕旁,早上醒来不能说话,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吃炒莜麦,而且越醒得早越好。只要初一早上吃了炒莜麦就咬去了病灾,来年身体健康,大吉大利。
随着和顺战略地位的降低和战火的远去,和顺人的性格也变得圆润。出过很多武将和清正耿介的清官的和顺人,也没有了以往火爆和生猛。
和顺人给人的印象总是和和顺顺。太原市长耿彦波敢担当、善攻坚、能干事,在短短十多年间完成了王家大院、常家庄园、大同古城的浴火重生。很多人说他的性格不是和顺人的典型性格,我总是笑笑,内心有点不以为然。出生于和顺县李阳镇,听着石勒故事,吃着莜面长大的耿市长骨子里是和顺人的倔强和担当。是和顺传统性格的唤醒,不是非典型!
莜面扁食,过年的味道
闻过、嚼过、回味过和顺莜面香,最和顺的味道,才能了解和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