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起,去四川会东“吱哆”省级非遗工艺酿的酒
在粮食丰收季节,当清晨阳光为海拔2600米的野租山地带来温暖时,四川拉玛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朝才和厂里的酿酒师傅开始挑选附近种植基地送来的燕麦:无不成熟、无破损、无生芽、无虫蚀、无霉变是对燕麦颗粒的基本要求。所有准备工作到位,精选出的燕麦将和它的**搭档——源于海拔2800米的无污染山泉,开始一场漫长旅程。旅程终点,燕麦会以山泉清柔的体态呈现,山泉会因燕麦清冽的香味被斟满酒碗。

在川滇交界区域的人文历史中,会东县出产的燕麦酒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会东与燕麦酒的感情比金沙江更长,但是近年,这里的燕麦酒才以会东县野租乡拉玛酒业“野租泉”品牌有机白酒为引导正式走进现代化市场。
5月29日,亮相“浓农的会东”网络直播带货的吱哆燕麦酒是拉玛酒业众多燕麦酒产品之一。
“吱哆”是彝语发音,意为“干杯”“一起来喝酒”。在古代的金沙江畔,偶尔,燕麦酒能成为一般等价物,用以交换粮食、布匹、牛马。野租是会东县域内最大的彝族聚居乡镇,当地乡民世世代代师徒传承、父子继承、口耳相授燕麦酒古法酿造工艺。2014年4月,会东的彝族燕麦酒古法酿造工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会东的燕麦酒是有灵性的,一如它的酿造过程和窖藏环境,简单却细腻,从不干扰自然,但不经意间就把鲁南山的灵、金沙江的秀酵入其中。
挑选出的优质燕麦清洗好,首先被酿酒师傅放入70℃到75℃的水里抹平、浸泡:夏天16小时到18小时的浸泡、冬天19小时左右的浸泡能为后续工序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没有现代设施辅助的传统古法酿造中,水温是否适宜、浸泡时间是否得当,全凭酿酒师傅长年积累的经验。
浸泡完成,随即是初蒸,燕麦颗粒与山泉的旅程从此正式“出征”。在这个环节,山泉水3次到4次的清洗剔除了燕麦颗粒中混夹的大部分杂质。甑子早已准备就绪,静候燕麦到来。在全程半小时的初蒸程序中,每隔5分钟,酿酒师傅就要挥舞起特制的铲子翻滚燕麦颗粒,确保每颗麦粒与蒸汽无死角深度“亲密接触”。
紧接初蒸的工序是“闷水”。“闷水”类似浸泡,水高需刚好超过铺开的燕麦表层大概成年人的食指长短。“闷水”之后是30分钟左右的“煮离”过程,目的是让麦粒和麦壳彻底分离。燕麦煮到手感柔软有弹性时,再复蒸,复蒸时间以汽圆甑盖45分钟左右。复蒸过程对温度的要求与外界自然气温紧密相关,冬天高于夏天,才能让最终酿造出的燕麦酒品质稳定。
复蒸结束,酿酒师傅把蒸好的燕麦铺在晾床上降温、洒上精制小曲,然后入箱、糖化,入窖池进行7天到13天的发酵。
蒸馏,是燕麦酒基酒酿造的最终步骤。发酵成功的燕麦均匀倾撒在蒸馏器皿中。随后,酿酒师傅会把初具形态的燕麦酒搬到室外钢罐中,在昼夜温差和空气的作用下,储存半年,存入地窖。地窖依山而掘,在恒温、恒湿的酒窖里,泥土、燕麦、山泉以另一种形式和谐相融,充斥着满满的生命力。
在古法酿造工艺中,燕麦酒窖藏工具很有讲究,使用的甑、槽、缸、坛等容器均为当地上等杂木和红泥烧制,仅仅是器皿,就多了一点点别具特色的香色。正是多了的这一点点融入酒液后,让燕麦酒成为会东人无可复制的乡土情。
出窖的成品燕麦酒营养价值极高,入口绵柔、不上头。从野租当地乡民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小作坊酿造转向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工厂化生产后,理论上燕麦酒应该有很广阔的市场。
“实际情况是市场比较狭窄。”为了保证燕麦酒的质量,徐朝才和同事们多年来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整合燕麦酒古法酿造工艺。拉玛酒业的酿酒师傅中,不少是野租当地深谙燕麦酒古法酿造工艺的乡民。但即使传统工艺加入现代设备,100斤燕麦也仅能酿造30斤燕麦酒,出产率不到普通白酒一半。
“攀西地区的人对燕麦酒出产率比较了解,产品在本地的销售量还行,外地人总觉得价格高。”因为销售量问题,尝试走电商渠道的燕麦酒不得不从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下架。但燕麦酒的酿酒人们并不气馁,拉玛酒业将借着会东县特色产品“浓农的会东”带货直播机会探索新的销售渠道,让会东的燕麦酒真正走出深巷。
徐朝才边说着未来发展规划、边把最近酿酒产生的酒糟分给酿酒师傅们带回家喂食家禽家畜,有时拉玛酒业会把酒糟卖给外地养殖场——燕麦酒糟营养价值远高于普通饲料。没有任何浪费的“物尽其用”正契合了会东人“源于自然、和于自然”的质朴观念。

无论何时,在姜州花湖畔或者跑马坪上、在鲹鱼河边或者老君峰顶,就着黑山羊火锅,倒上几碗会东彝族古法工艺酿造的燕麦酒,就好像会东或古老或年轻的人文风俗都流淌进了五脏六腑。(通讯员 王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