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名片,关注「教师苑」,读更多教育好文。

大家好,我是晓苑,见字如面。

最近不知道大家刷到过这样的视频没?

穿着白大褂的“专家”对着屏幕侃侃而谈“接骨木莓”。视频称接骨木莓是天然免疫力之王。这拿捏了父母们的朴素心愿,但也有不少人怀疑是“智商税”。

某抖某薯网红带货

那么接骨木莓到底是个什么植物?它真的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接骨木莓的多种营养成分:

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B(B1、B2、B6、B9)、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

矿物质:如钾、钙、镁、铁、磷等。

植物化学物质:如类胡萝卜素、植物甾醇和多酚(类黄酮、酚酸、原花青素),其中花青素种类较多,如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C3G)和矢车菊素-3-桑布双糖苷(C3Samb)等。

其中生物类黄酮这类成分,这种物质可以刺激细胞因子的产生,让免疫系统更加活跃,确实可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

只不过,目前的研究显示,接骨木莓提取物发挥作用主要是在被病毒感染之后,部分研究称它能通过抑制病毒表面糖蛋白的功能来抵抗病毒。

如果已经中招,接骨木莓能够缩短疗程、并阻止病情发展成重症。如果是想要靠它预防感冒,效果就有限了。

接骨木莓鲜果有毒!

需要注意的是:接骨木的树皮、未成熟的浆果和种子含有少量凝集素和氰苷等有毒物质,因此在食用前应确保去除所有树皮和树叶,并避免过量食用未成熟的浆果。

另外,即使我们接触的都是深加工后的接木莓,但孕妇、肠胃疾病患者或者过敏体质还是少吃或不吃为妙。

其实,接骨木莓也不算是新鲜玩意儿。

接骨木属的植物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用来治疗骨折和跌打出血。只不过,中药中所用到的接骨木和西方的接骨木不是一个物种。

中国接骨木果实基本为红色而西洋接骨木果实(下图)为亮黑色

中文名为“接骨木”的是接骨木属的中国原生种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它在国内多个省区都有分布。古人一开始是用它来治疗骨折,是因为接骨木树的老枝有淡褐色的髓,看起来和骨髓很像,又因为扦插繁殖很容易成活,让人联想到断骨再生。

西洋接骨木果实

而欧洲人所用的药用物种,是中文名为“西洋接骨木”的(Sambucus nigra)。“Nigra”一词意为“黑色”,来源于它标志性的亮黑色果实,也就是接骨木莓。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北等地区也有分布。

这两个物种外形很相似,都是高4-8米的落叶灌木或者小乔木。除了一个结红果,一个结黑果以外,要区分它们并不容易。

在我国,无论是接骨木花还是接骨木莓,都不是常见的食物,它们有着独特的酸甜风味,喜欢尝鲜的伙伴儿们可以一试。不过对于它们的功效,不必抱太大期望。

其实接骨木莓本身不是智商税,目前国产自营的产品也不多,但当它售价过高,或被宣传成必需品,让你每天吃每天喝的时候就变成了智商税。

网络信息纷杂,要分辨真伪不简单。接骨木莓和之前爆火的巴西莓、大麦若青叶汁等保健食品一样,如果没有相关的植物知识,很容易被商家夸张的宣传语煽动,冲动下单。

要想避开“智商税”,一个不错的方法是找一本专业、严谨的期刊参考——比如《博物》杂志。

部分素材来自【博物】公众号

《博物》杂志顾问均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作者绝大多数是活跃在各个科学领域一线的专家学者。这本科学传播杂志,旨在向读者传播好看、有趣、正确、经过精心采访编辑的内容。

《博物》不仅有专业的植物知识科普,内容涵盖人文、自然、生物、地质。在这里,每一页都跃动着生命的活力,从深邃的海洋到遥远的星空,从微小的细胞到浩瀚的生态系统,《博物》以它独有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又一个自然界的奥秘。

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让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直观易懂,手绘插图与实拍照片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科普世界。在这里,学习不再枯燥,探索成为了一种乐趣。

无论你是对自然充满好奇的小读者,还是希望与孩子共同探索世界的家长,《博物》都是你不容错过的选择。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充满魔力的杂志,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科普探险吧!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订阅《博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