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粱的栽培,下面两项技术非常重要,要掌握好不可马虎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的内容是高粱的栽培技术,主要讲茬口安排和土壤耕作这两大内容,详情如下:

(一)茬口安排

1.高梁不宜连作

所谓连作,也叫重茬,是指在同一块地上连续两季或两季以上种植同一种作物。高梁连作减产是显面易见的,高梁茬地0~30厘米的残存氮量,仅为玉米、豆茬地的28.8%。高梁从土壤中带走的氮素是根茬残留量的9.5倍,带走的磷素是根茬残留量的7.7倍。高梁茬地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速效氮、磷大量减少。继而导致减产。

高梁对前茬作物的要求不严,它的适应性和耐痛性均较强,但不同茬地种植高梁的产量结果并不相同。良好的前茬对高巢的增产效果要比玉米、谷子明显,一般讲,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等均是高梁较好的前茬作物。

2.间作

所谓间作,就是在同一个生长季,按一定的行比,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作物,达到丰产、丰收目的的一种种植方式。间作作物搭配的一般原则是,植株高大的与植株矮小的作物相配,叶片长大的与叶片短小的作物相配,叶片平伸或下披的与叶片上竖的作物相配,深根系的与浅根系的作物相配;从生理上讲,喜光的与耐荫的作物相配,早期生长快的与早期生长慢的作物相配。这种搭配可使生育期间整个田间有一个较合理的群体结构。

在生产实践中,与高梁实行间作的作物主要有甘薯、大豆、谷子、花生、玉米等作物。在一般情况下,高梁行数较少,不以收获高梁籽粒产量为主,而是为了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3.套种

套种方法,已在山东省玉米、棉花生产中被广泛采用,就是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前,种上后茬作物。套种的优点是延长了后茬作物的适宜生长时间,待前作物收获后,后茬作物已有一定的叶面积,可以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同时,还可以分散农活,减轻“三夏”负担。

高梁麦田套种,在山东省还没有形成习惯,但在一些地区已呈迅速发展之势。高梁麦田套种,可以通过调整播期,使高梁于小麦收获后有较大的个体及群体绿叶面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实现高梁的高产稳产。

(二)土壤耕作

科学合理的土壤耕作,目的是创造合理的耕层结构,建立适于高梁生长发育的水、肥、气、热诸因素的动态平衡。在山东省一些地区高梁为春播,在另一些地区则多为夏播,其土壤耕作的内容与要求也不相同。

1.春播高梁的土旅耕作

春播高梁是在冬闲地上播种,其土壤耕作可分为冬、春、播种前和田间中耕几种。由于一般认为田间中耕是田间管理的一个内容,因此,这里只谈春播高梁播种前的土壤耕作。

冬闲地一般要求冬前深耕晒堡。冬前深耕可以将死土变成活土,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便于接纳雨雪,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同时,深翻还可以将田间杂草和前作物落叶翻入地里,腐烂成为肥料,增强土壤肥力。深翻的另一优点是可以把一些土壤越冬的害虫卵蝠、幼虫等翻至地表冻死,减轻来年杂草和害虫的危害为高梁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冬前深耕以早耕为好,因为早耕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使土媒休闲,利于改良土壤性状,同时还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过多的蒸发,使土壤保持较好的摘情,为春季整地打下基础。冬前耕地的方式和方法因土壤情况而异,王层较薄的地可以浅耕,土层较厚的地可以深耕,但深耕也不要一下子耕得太深,逐步加深耕层效果较好。沙壤土和盐碱土可以只耕不靶,使耕层土壤充分风化,也有利于保持住雨雪,还能减少返盐。但在粘土地区,若无水浇条件,往往形成大坷垃,冻不酥,靶不烂,遇上春季干早少雨时,整地就比较困难,往往影响正常播种,所以,这种地区最好冬耕冬靶,保输工作从冬前就开始,以达秋雨冬雪春用的目的。

春季耕地应注意多靶、多祷,力争保。一般要求顶凌靶地1~2遍,以后通雨必耙。冬前深耕并施入基肥的一般不再耕,没施基肥的,可以于播种前结合施肥浅耕细把一遍。沙土地要少靶湿靶;淤土地要多靶细靶;盐碱地要热犁热靶,多养小坷垃,有利保苗。

2.夏播高粮的整地

夏播高梁前茬作物主要是冬小麦。由于小麦收获后气温高,湿度小,蒸发量大,雨量少,土壤跑墙快,加上此时农活比较集中,造摘播种比较困难,所以,夏播高梁很容易错过适宜播期。

夏播高梁要想适时早播,应掌握以下原则:有条件搞麦田点播套种的,应尽量安排套种;没有条件套种,但有水浇条件的,应尽量于小麦乳熟后期浇麦黄水。小麦收获后,如果墒情很好,可以尽早耕、耙、及时播种。

如果摘情尚可,可以考虑浅耕灭茬,然后播种,或者干跪不灭茬,生茬播种;如果水源及劳力条件都许可,也可以于麦收后,先造墒,后播种,这样易拿全苗。高梁苗期耐旱能力较强,出苗期对土壤水分要求也较玉米为低,所以,高梁抢时播种,即便苗期降雨很少,或不降雨,也不致于把高梁苗早死。一般到6月底山东省雨季就会到来,苗期干旱对产量影响不大,所以,即使是铁茬播种也比因落境面不能正常播种好得多。但在摘情不太好时,应注意播得稍深一点,播后镇压,以防落干。

今天先讲高粱栽培技术的这两大内容,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谢谢大家,那么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