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

“以前丢弃在田地里的东西,现在可以拿来换钱了。”坐在自家小院里扎笤帚的张大妈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在村支部书记、县新联会会员刘亚凯的带领下,现在村里的老年人做起了高粱秆编织,每个月都能收入1000多元。4月27日,记者在鹿邑县赵村乡后刘寨村见到正在展厅打理高粱秆系列产品的刘亚凯。

“作为县新联会一员,我有责任带领群众找到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刘亚凯介绍,豫东地区盛产优质高粱,每年到了高粱收获的季节,外地客商就会蜂拥而至争相采购本地高粱,而大量的高粱秆却无人问津,有的扔在地里粉碎,有的堆在田边风吹日晒。

刘亚凯经过多次论证分析,觉得重新拾起七八十年代的绿色秸秆编织前景还是挺好的,于是就成立了公司,注册了“道把子”商标,组织年龄偏大不能外出务工的群众,把原本无人问津的高粱秆经过传统的人工编织,做成了高粱秆系列产品,展厅的展架上摆放着高粱秆做成的八角果盘、四角托盘、馍筐、锅盖,高粱穗做成的“道把子”、春漱、笤帚.......三大系列四十多个品种,做工精巧的高粱秆制品让人爱不释手。

“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山东、山西等高粱产地也有同类产品。”刘亚凯说,同样的产品我们要做文化,我坚信没有文化的产品是没有灵魂的。经过查询资料、咨询相关专家,结合鹿邑李姓之根、道家之源的老子故里道文化,我们开发挖掘了《道把子的传说》等系列产品故事,给产品赋予传奇色彩,引起了来老子故里游客的购买兴趣。

单枪独马,小打小闹还是不行,既然有了产品还需要拓展更大的销路,不能变现的产品只有死路一条,刘亚凯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他带着产品讲述着“道把子”的传说,最终成功打动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局党组书记张峰的积极推动下,双方达成战略合作,由刘亚凯的公司牵头带动群众生产加工,文旅局从老子故里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发掘产品故事,并将刘亚凯的高粱秆系列产品包装成来老子故里旅游必带的伴手礼之一,放在明道宫、太清宫两个景区专卖。

“高粱秆变废为宝,群众增加了收入,传统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了文创产品。”刘亚凯高兴地说,在各级领导的关注下,我们村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通讯员:于新豪

编辑:毛小瑞

审核:马少杰

监制:王利军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新闻线索、广告合作联系

邮箱:

luyixinwen@126.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