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或高粱小米 ( Panicum miliaceum ),也称为 proso 小米、panic 小米和野小米,今天主要被认为是一种适合鸟类种植的杂草。但它比大多数其他谷物含有更多的蛋白质,矿物质含量高,易于消化,并具有令人愉悦的坚果味。小米可以磨成面粉做面包,也可以在食谱中作为谷物替代荞麦、藜麦或大米。

高粱历史

至少在 10,000 年前,高粱是中国狩猎采集者使用的种子谷物。它最早在中国驯化,大概在公元前 8000 年的黄河流域,然后从那里向外传播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尽管尚未确定该植物的祖先形式,但该地区的一种杂草形式称为P. m. subspecies ruderale ) 仍然在整个欧亚大陆发现。

高粱驯化被认为发生在大约 8000 BP。对贾湖、半坡、兴隆洼、大地湾和小景山等遗址的人类遗骸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虽然小米农业出现于公元前 8000 年左右,但直到大约一千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

高粱的证据

在与新石器时代中期(7500-5000 BP)文化相关的几个地点发现了高粱遗骸,这表明在几个与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 7500-5000 年)文化、甘肃省大地湾文化和辽宁省新乐文化相关的地点发现了以小米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农业。尤其是磁山遗址,有80多个装满小米壳灰的储藏坑,总计估计有50吨小米。

与小米农业相关的石器有舌形石铲、凿刃镰刀和石磨。公元前9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南庄头遗址出土了石磨和磨石。

到公元前 5000 年,高粱黍在黑海以西蓬勃发展,那里至少有 20 个已公布的遗址具有该作物的考古证据,例如巴尔干半岛的戈莫拉瓦遗址。欧亚大陆中部最早的证据来自哈萨克斯坦的 Begash 遗址,直接测年的小米种子可追溯到公元前 2200 卡路里。

近期对高粱的考古研究

最近的研究比较了考古遗址中高粱小米的谷物差异,通常差异很大,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难以识别。Motuzaite-Matuzeviciute 及其同事在 2012 年报告说,小米种子因环境因素而变小,但相对大小也可以反映谷物的不成熟程度。根据炭化温度,可以保留未成熟的谷物,这种尺寸变化不应排除高粱的鉴定。

最近在哈萨克斯坦Begash和 Spengler 等人的欧亚中部遗址发现了高粱小米种子。(2014) 认为,这代表了高粱在中国以外传播到更广阔世界的证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