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秫秆丨郭红英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菜场门口蹲着一位老农,地上铺了一张尼龙纸,上面摆放着梨、黄瓜、番茄等。瓜果模样不齐整,斑点裂纹,个头也不大,一看就是乡下人家自己种的。
我无意中多瞥了一眼,竟看到角落里一堆碧绿的秆子,手指头粗,一节节半尺多长。我呆了一下,脑海里迅速跳出一个词:甜秫秆!这曾经是我们最向往的美味,夏日里,热了馋了,砍两根来,嚼完后立马生津止渴。
记得第一回吃是在一个遥远的暑假。似乎天下的孩子,暑假里都要去外婆家住一段时日。我有两个表姐、一个表哥,跟着他们到处转悠,地里摘黄金瓜、白梨瓜,田里抓田鸡、泥鳅,傍晚在小河里游泳玩水仗。
那日,大表姐割草回来从草篰上面拿出两根甜秫秆,去掉叶和顶端末梢,然后一节节用刀剁好,洗净,放竹篮里。
表哥拿一根给我示范,我学着样小心地用牙齿咬住一端的皮,用力往下一撕,呲的一声,直通到底。再从顶端开始,呲的一声,如此四五回,甜秫秆的皮就撕下来了,露出里面的果肉,浅浅的绿水润润的。咬一口,脆生生,甜津津,真好吃。
我记住了甜秫秆的模样,回头在自己家的菜地里惊喜地发现,母亲竟然也种了不少。一样细细的秆儿,一样长长的叶儿,一样红红的穗子。我赶紧砍了两根,回家与妹妹分享。
然而奇怪的是,母亲种的竟然一点水分都没有,撕开皮,里面的果肉像棉絮一样干巴巴的。母亲回家后我才知道,我砍的是高粱。它跟高粱太像了,小时候的我从来没分清过它们之间的差别,即便是现在,还是搞不清楚。
事实上,我一直以为它只叫甜秫秆。查过才知道,它真名叫芦穄,学名叫糖高粱,又称甜芦粟、芦黍、芦稷,甜秫秸、甜秆……是高粱的别种,长相也与高粱相似。难怪呀,它们本是一家人。不知道是不是甜秫秆在大人眼里用处甚少,总之,不被待见。
从不会整片地种,只在田间地头的空隙处,三三两两种一些,有时也种高粱。这可为难了我,想解馋又不知道砍哪根。它们双胞胎似的俊俏挺立,身子细细长长的,可达丈余,叶子像绿色的绸带一样飘逸,穗子饱满红润,微微低垂。乡村闲适散漫,它们也懒散地在地边、沟边,随意地站着,绝不成片,也绝不雷同。
一根和一根之间很有个性,高矮胖瘦的细微差异不说,就是站姿与风拂过沙沙作响的声音也不相同。甜秫秆吃时要留心的,撕开的皮极锋利,很容易划伤嘴巴和手指。但即便你再当心,这样的伤一年总免不了要碰上一次,可为了吃,这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吃完的甜秫秆,撕开的皮就像是“马桶刷”,小孩子照样拿着玩得不亦乐乎。也有人吃时留下一截甜秫秆,把皮的另一端一条条**去,就成了一个绿色的小灯笼。当然没截断的时候,当成一根金箍棒或者洪七公手里的那根打狗棒,也是舞得一片刀光剑影。
甜秫秆去除可以吃的部分,它的末梢晒干后把种子敲打出,可以喂猪,留下的可以做成扫把。不过这两样作用,无疑高粱更胜一筹。这么想来,这大概就是当年被母亲嫌弃少种植的缘故,真是扼腕,竟使我错失这么多甜秫秆。
崇明现在还有芦穄节,据说那里的芦穄培育品种繁多,有的粗大形似甘蔗,甜味也毫不逊色。有朋友尝过后,连连说跟我们当年的甜秫秆不可同日而语。我拈起一根细细的芦穄,还是喜欢它瘦瘦的样子,也还是喜欢叫它甜秫秆。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