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吃菌子,每个出门在外的云南人都会特别特别的想家。仅在云南野生菌就高达两百多种,有毒的、没毒的都有。
其中就有这样一种和鱼子酱、鹅肝并称世界三大珍馐的松露就藏在云南深山里。在老一辈的云南人眼里,松露就是“猪拱菌”,颜值不高,特殊的气味深深吸引着山里野猪的关注。
不是所有的野生菌都能吃,松露都是拿来喂猪的。
在云南当地,人们采摘回来的松露都拿来喂猪,后来发现这东西市场价还不低,法国和意大利人非常喜欢,于是只作为出口,自己偶尔只是吃一顿,因为在云南有比松露更好吃的野生菌,像鸡枞菌、羊肚菌、松茸等。
云南也不乏毒菌菇,据说下面这位大叔不是精神不正常,而是吃了有毒的野生菌后,产生了幻觉。大家千万不要轻易食用野生菌!
每年都会有上百云南人拼死吃了菌子之后,看见各种性格活泼、颜色不一的小人。以下是网友们热议吃菌中毒后的评价。云南的的野生菌,就算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也恐怕很难把全部的有毒野生菌给识别出来。大家还是不要因为什么好奇好玩,轻易去尝试野生菌,生命可不是什么可以闹着玩的事儿。
中国地大物博,野生菌种,南方居多,北方也不敢示弱!
有一种黑粉菌专门长在玉米棒子上,直接吃或者炒着吃,风味独特。
在北方,有一种野生菌专门长在正在生长的玉米棒子上。有些地区叫它灰苞,也有些地区叫它乌米。在饥寒交迫的那些年代,这东西也是救命的粮食。外表看着灰白色,软软的很可爱,北方的农村小孩家里种玉米,肯定都见过。用手一摸,黑乎乎的,胆小的孩子会以为这是玉米棒子上长出来的瘤子,怕摸了会传染给自己。
玉米灰苞是如何形成的?
这就跟黑粉菌的生长环境有关系了。农村土地年复一年翻动种上庄稼,土壤中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病菌,而进入第二年,雨水增多,玉米地里湿度增大,病菌开始活跃起来。伴随着风雨、气流等外界影响,病菌里的黑粉菌就被刮到了玉米叶子和玉米穗上,继而感染整个玉米棒子,这样就形成了灰白色的玉米灰苞。
玉米地里有了这种灰苞,对老农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
先说坏处吧,玉米地里发现一颗玉米长灰苞,如果不及时拔出,等灰苞成熟之后,其中的孢子还会传染其他的玉米,继而影响整片玉米的收成。现在的老农对玉米管理有一套,所以在发现之后,立刻就拔除了。
好处就是,这玉米灰苞在没成熟之前摘下来可以生吃或者炒菜,风味独特,备受北方农村人的喜欢。但是这种黑粉菌的保存时间非常短,当天摘当天就得吃掉,不然放掉第二天就会有味道了。
这里多说一句,有网友说玉米灰苞有卖的,还不便宜,300元左右一斤,如果真有这样的,老农早就改种灰苞不种玉米了,恐怕又是一场谣言而已。不过,农村过去经常吃,现在在城里确实是有钱也难买到了。
这种黑粉菌也喜欢粘着高粱形成的高粱稔头,你吃过没?
同样黑粉菌,也非常喜欢黏在高粱上。听老农们说,高粱上长了黑粉菌,整颗庄稼就废了。相比玉米灰苞,很多人更喜欢高粱稔头。
钻玉米地,很多老农都误以为是偷棒子吃的,被抓到会被骂的。但是在高粱地里找稔头就没人管了,毕竟这个也不算粮食,摘了去也算帮助人家去除了病害。这种高粱稔头就包裹在还没生长开来的高粱穗里,剥去皮之后,吃到嘴里绵软,特别清香。
早在清代时期,就有一本书中记录:“稔头,一名灰包,蜀黍之不成实者。”可见吃稔头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而是在清朝以前就有过先例了。
刚摘下来的高粱稔头非常新鲜,在生活不富裕的那个年代都当零食吃了。煸炒高粱稔头深受农村家人喜欢,就着馒头,超级下饭。汤汁自带高粱稔头的清香,一口喝下去,别提有多喝。可惜,现在越来越少见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