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焦的木锅盖

小时候尘封的往事,总在不经意间闪入脑海!
在偏僻的东北深山的冬季,有一次奶奶不在家,爸妈上班了。我和弟弟闲来无事馋得慌,把奶奶冻在仓房里的馒头拿了几个,学着大人的样子,把高粱杆编的盖帘放在锅里,并不知道要加水,直接把装馒头的盘子放在盖帘上,盖上木头锅盖,劈柴引火,就回到里面的房间玩儿去了。
灶上的炉火烧得旺旺的,烤红了大铁锅,木头锅盖的边缘渐渐被点燃,熊熊大火已经高高窜起,快舔到了厨房的顶棚,那时候家里的屋顶都是纸糊的。
我们在里面的房间并没有意识到危险,我弟想去看看冻硬的馒头是否被蒸热乎了,于是拉开厨房门,只听他大喊一声:着火了!接着便操起旁边通炉子的钩子拍打着想去灭火。我跟着跑出来,灵光一现,竟然知道舀起一瓢水泼过去,火立刻被浇灭了,滚滚的黑烟升腾而起,把整个厨房熏得漆黑。我们大喊着叫隔壁邻居家的赵娘,等赵娘慌忙赶来,看到呆立在厨房,不知所措的我们姐弟俩。她赶紧打开所有的门窗通风,并收拾干净厨房的狼藉。
打开边缘已烧成炭的木头锅盖,高粱杆编的盖帘也烧焦散架,装馒头的盘子炸裂成两半。赵娘扔掉盖帘和盘子,拿起烧焦的馒头,把外面的焦炭扒拉掉,掰开里面还能见白色的部分递给弟弟。应该是又惊又吓,弟弟竟然把赵娘扒拉出来的白面馒头吃光了。
我从那时才知道,原来每次烧火的时候,锅里是要放几瓢水的。那一年我七岁,已经会劈柴引火。烧焦边缘的木锅盖,奶奶没舍得扔,一直用到我们几年后搬离那里,每次煮饭炖菜的时候,奶奶会在锅盖边缘围上一圈衬布,免得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