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张艺谋筹拍《红高粱》,他揣着4万现金,去了作者莫言的老家,山东高密。张艺谋租了100亩地种高粱,并对当地农民说:“拍完电影后,高粱归你们”,结果开拍前,他才发现情况很严重,便向莫言求救。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中,1986年显得尤为充满活力。这一年,一个青年摄影师张艺谋,怀揣着转变职业生涯的梦想,走进了山东高密。他不仅是一名摄影师,还是一位对电影充满热情的导演初学者。他的目标是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搬上银幕,这是一部描述乡村生活与抗战风云的作品。

张艺谋的旅程从他拿到了用来种植电影中高粱的启动资金开始。他租下了100亩土地,这片土地上将会种植用于电影取景的高粱。为了确保地里种的是特定的绿高粱,张艺谋亲自与农民们讨论了种植的要求。然而,不久他发现,虽然农民们口头上同意了他的要求,但实际上却有其他打算。
情况的严重性在张艺谋离开高密选角期间开始显现。当他带着新选中的女主角——一位名叫巩俐的年轻学生回到高密时,他震惊地发现,原本应该种植的绿高粱地块上,农民们已经私自改种了更高产的红高粱。当他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背叛时,张艺谋感到无比愤怒和无助。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不得不寻求莫言的帮助。

莫言听闻此事后,感到十分惊讶。“你们太坏了,居然敢骗我。”张艺谋愤怒地对当地的一位农民说。这位农民低下了头,没有回应。这种沉默让张艺谋意识到,他需要采取更直接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紧接着,张艺谋和莫言决定直接介入。他们不得不重新调整拍摄计划,同时张艺谋亲自监督高粱的重新种植工作。他们购买了大量的化肥,并租来了消防车用于灌溉,确保高粱能在炎热的夏季中生长。然而,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一些村民仍旧将化肥私藏,不按照约定使用。

随着《红高粱》拍摄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张艺谋和莫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日益增加。这个夏天特别炎热,高密地区的气温常常高达三十多度,这对高粱的生长极为不利。尽管他们已经重新种植了高粱,并且运用了大量的化肥和水资源,但高粱的生长情况仍然让人担忧。
高粱需要大量的水分才能生长得旺盛,然而当地的旱情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困难。张艺谋曾多次站在那片高粱地边,望着那些瘦弱的高粱苗,心中充满了不安。他知道,如果高粱不能按时长到需要的高度和密度,整个电影的拍摄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莫言也深知这片土地和这些农民的重要性,他与张艺谋一起,努力与当地的农民沟通,希望他们能真正按照约定好的方式来培育高粱。然而,当地农民对这种绿高粱的不信任,加之化肥和水资源的稀缺,使得合作充满了挑战。
张艺谋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召集了所有参与高粱种植的农民,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会议。他站在高粱地中央,汗水浸湿了他的衬衫,声音略显沙哑地对农民们说:“这片高粱不仅仅是电影的一部分,更是我们共同的希望。我们都希望这部电影能成功,不仅仅是为了电影本身,也是为了我们这片土地的名声。请大家用心照顾这些高粱,我们一起努力。”

面对张艺谋的诚挚和决心,农民们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转变。他们开始更加用心地照顾高粱,每天定时浇水,确保化肥能均匀地撒在每一株高粱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也有所改善,一场适时的雨水降临了高密,这对高粱的生长极为有利。

经过几周的辛勤劳作,那些原本瘦弱的高粱渐渐长高了起来。它们的叶片变得更加茂盛,茎杆也逐渐粗壮,绿色的高粱在夏日的阳光下摇曳生姿,终于展现出了电影中所需要的那种旺盛的生命力。

在高粱逐渐长成的同时,电影的其他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选角、服装、道具的准备以及场地的布置,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张艺谋亲自过目。巩俐作为女主角,也在这期间开始了密集的表演训练,为她在电影中的表现做准备。

终于,拍摄的日子到了。摄影机被严格地调试好,灯光被精确地安置,一切都已就绪。在那片茁壮成长的高粱地中,摄影机开始转动,记录下了这部电影历史性的第一幕。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不仅仅是因为高粱的成功生长,更因为每一个人——无论是导演、演员还是农民——都为这个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红高粱》的拍摄过程虽然充满了挑战,但每一个困难都在张艺谋和莫言的共同努力下被一一克服。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胜利,也是一次文化和精神上的胜利,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