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高粱,哪些措施可以提高产量,各产区的轮作是什么方式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哪些措施可以提高高粱的产量,以及在高粱产区有哪些轮作方式。

提高重茬高粱产量的措施,在低洼、盐碱地区,由于不适于种植其他作物,形成高粱重茬栽培,以致土壤养分消耗过多,黑穗病加重,高粱产量增长缓慢。其他地区,或因作物布局不尽合理,或因沿袭,过去习惯,高粱重茬栽培也间或有之。根据各地经验,采取以下措施,对提高重茬高粱产量有一定效果。

(1)增施农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性,补充土壤养分不足,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此外,在生育期间,偏追化肥,也有一定增产效果。
(2)全面深耕,据辽宁省海城县调查,重茬高粱机械全面深耕比畜力浅耕、一犁作垄(即原来的沟台倒垄)增产15%。在全面深耕基础上,配合增施农肥,增产作用更为明显,其增产幅度为18-31%。

(3)选用抗黑穗病品种,不同高粱品种抗黑穗病能力有很大差别。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试验,某些外来品种(多属南非高粱类型)或外来品种的直系亲缘种都具有较强的抗病力,有些则属于免疫类型,如亨加利、八棵权、美白、早熟亨加利、苏丹草等,对三种黑穗病完全免疫。高棵八棵权、美红、黑壳苏丹草等,表现高度抗病。分枝大红穗9-5、散穗甜和吉林高粱等抗病性也很强。选用适宜的抗病品种,实行短期重茬,可以控制黑穗病,提高产量。沈阳农学院采用免疫品种八棵权,在同样的密度和管理条件下进行丰产栽培,重茬的亩产1249.4斤,前茬为小麦复种白菜的,亩产为1215.9斤。

轮作方式,一个地区轮作制度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当地的作物构成比例,同时也与该地区的地势、土质、土壤肥力、无霜期、降雨量等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不同地区的轮作制度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而且,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轮作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各高粱产区轮作形式广泛多样,内容也较丰富。

春播区,春播区是我国高粱主产区,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高粱轮作周期一般在二、三年或三、四年。东北地区多以高粱作为大豆后茬与玉米、谷子等作物轮作。基本轮作方式是大豆-高粱-谷子,大豆-高粱-玉米-谷子。此外,还有玉米混、间作大豆-高粱-谷子-春小麦或玉米混、间作大豆-高粱(1-2年)。根据群众经验,高粱种在大豆茬上,土热潮,早熟、高产。在棉花产区为棉花(2-3年)-高粱-玉米混、间作大豆。岗坡、丘陵地区为玉米混、间作大豆-高粱-谷子或棉花(2-3年)-高粱-谷子。低洼盐碱地区为玉米混、间作大豆-高粱-陆稻,大豆-高粱-碑子,穆子-高粱-黑豆。

在华北地区,高粱多与春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作物轮作。平肥地为玉米-高粱混作豆子-春小麦-冬小麦-复播糜谷。早坡地为谷子-春小麦-冬小麦(复播糜子)-玉米-薯类-谷子-高粱-豆类。高岗地为谷子-甘薯-高粱-甘薯。早熟风沙地区为高粱-谷子-高粱-糜子-山药。盐碱地区,高粱多为重茬栽培。
在土质瘠薄、风沙干旱地区和边远山区,近年来,注意发展绿肥作物,实行粮草轮作,用地养地结合,边用边养,肥田改土,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山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夏播区,该地区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冬小麦、棉花、玉米、谷子和高粱等。冬播以冬小麦为主,春播以玉米、谷子、高粱为主,近年来,高粱夏播面积发展很快。栽培制度以二年三熟制和一年二熟制为主,轮作方式有冬小麦-夏大豆-春高粱-冬小麦,冬小麦-夏高粱-春玉米-冬小麦;春高粱-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春高粱-冬小麦-夏大豆(或甘薯、夏花生、夏玉米、夏谷)-春玉米-冬小麦-夏高粱,冬小麦-夏高粱-冬小麦,豌豆(或油菜)-夏高粱-冬小麦。

南方区,这个地区在旱地上,高粱与花生、甘薯、大豆等作物进行轮作,主要轮作方式有春花生(或甘薯)-秋高粱,春高粱-秋甘薯(或秋播花生),春高粱-再生高粱-冬作(蚕豆、豌豆、绿肥等作物)。在双季稻区,由于春旱或秋旱严重,往往只能种单季稻,还有的地区因土质沙性大,肥力差,连年种水稻产量很低,在这样一些地区实行高粱与水稻轮作有利于恢复地力,又能增产粮食。主要轮作方式是,早稻-移栽高粱-晚稻,水稻-高粱-冬小麦-水稻-秋高粱。早造易早或易涝地区为春高粱-晚稻-冬种绿肥,晚造易早地区为早稻-秋高粱-冬种蔬菜(或绿肥)。
本篇文章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