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杆上的技艺,你想都想不到
说起高粱,清代有文人墨客撰写:“芳名传蜀黍,嘉种遍辽东。盛夏千竿绿,当秋万穗红。”“高颗大穗有光华,万垄参差斗晚霞。贡向东都充玉食,岂惟有米号桃花。”的经典诗句。

黄昏下的红高粱 插图:小山
在清代《马首农言》有曰:“处暑吃高粱。”因为按照节气,处暑到了以后,农作物就成熟了。在民间高粱因口感不太好,都视为粗粮,农人种植面积越来越少。高粱食用可以蒸煮、熬粥,磨面粉可以蒸食、贴饼,在粮食紧缺的时代,高粱也是普通家庭的救命粮,不仅食用,还可以制糖、酿酒、高粱杆做成工艺品和家用品。
而高粱杆用途也很广泛,农人一般去掉穗,称谓秫秸秆。杆外光滑坚硬,里面白瓤软,经常被村人做成席子盖房子使用,还有做成厨房用具,秫秸秆皮被艺人做成工艺品、蝈蝈笼子、秸秆花灯,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秸秆扎刻是河北省的特色传统手工技艺,在河北廊坊永清秸秆扎刻,作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至今。

高粱杆制作的盖帘 摄影:一江
据媒体报道,在河北省正定新区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19年前用600根高粱秆纯手工制作的走马灯,但依然厚重古朴,活色生香,很难想象它是由高粱秆做成的。走马灯,高度约半米,外形如六角宫灯,灯屏上写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老松”字,均由高粱秆扎成的,上、下方都有中国结、蝴蝶、铜钱、风车等的图案装饰,上方是由高粱秆扎成的6条栩栩如生的龙头,四周都挂着高粱秆制作的中国结流苏,而外层的高粱秆都抠成了一个个的小凹槽,如同榫卯结构层与层之间都相补,在中间的每块小镜子上,都用秸秆扎成了蝴蝶的触角,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堪称民间文化瑰宝。
高粱杆的家用制品价值,体现在经济实用性。其杆制作的家用厨房物品很受人们的青睐,常用的家用盖帘或篦子都是高粱杆制作,据传说在山东和河北制作使用盖帘的很多,东北地区盛产高粱,盖帘也被东北各民族广泛使用。现在使用的盖帘样式很多,有双层,有八角形、圆形等,常用于晾晒粮食、干果、食物摆放,也有做缸、盆、锅的盖子。用高粱杆制作家用物品时,在民间有句俗语,新旧高粱杆不能一起使用的说法,因为讨个吉祥,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寓意。

高粱杆制作的八角小盖帘 摄影:一江
高粱杆的价值,在于技艺传承者的创造性和实用性,它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因使用材料简单,工艺不是很复杂,很多北方家庭靠种植高粱和制作高粱杆用品养家糊口,也成了脱贫致富的一种农家人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