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羊”:以前农村常抓到的,烤着吃特别美味,它是种什么动物

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为方便与您分享,可以点个“关注”哦~

文 |云霄钰

编辑 |云霄钰

前言

在曾经的艰苦岁月里,“地羊”成为了不少村民期盼的希望,它能填饱肚子并且肉质还十分美味,那么地羊”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地羊”的出现

20世纪中期,农村迎来了一批神秘的访客,它们栖息在松软潮湿的土壤中,白天就潜伏在地道里,只有在夜晚或下雨时才冒头活动,村民们不知这些夜访者的真面目,只因它们体型肥壮,尖牙利齿,便传颂它们为“地羊”。

这些“地羊”实为中华鼢鼠等鼠类,它们视力极差,眼睛隐于体毛中,只能依靠灵敏的嗅觉和听觉寻找食物,雄鼠和雌鼢通常单独活动,只在繁殖期聚集,它们能挖掘百米长的地道,袭击田间作物,尤其是喜欢吃土豆、花生、玉米和高粱的根茎,经常会大面积减产。

在多年后,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各地加强了对农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采取了限制捕猎地羊的措施,地羊数量才渐渐受到控制。

地羊对环境的影响

地羊,它们生活在地底洞穴中,靠着啃食地下植物茎叶和根部为生,由于体型小巧,繁殖速度极快,地羊的种群数量曾一度失控,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损失。

因为,地羊会通过在土壤中挖掘洞穴和筑穴,这就大量的破坏了农田和草原的地表结构,它们挖出的土坑和洞穴妨碍了机械化农业的开展,也增加了人畜的伤亡风险。

并且在曾经,地羊还对农业生产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计,因为它们以根茎为食,大肆啃食农作物,会造成许多的农作物减产和死亡,它们凭借强大的挖掘能力在土地上到处挖洞,破坏了土壤结构,甚至加速了土壤肥力流失。

根据数据显示,地羊能在几小时内挖掘出数百米长的隧道,一个接一个的洞穴将土地戳得千疮百孔,可见,地羊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之深远,并且据统计,每年有3000平方米的人工林木因地羊而死亡。

地羊数量激增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它们强大的繁殖能力,母地羊每胎可生8-10只,每年就可生两胎,并且存活率高达90%以上,当到了气候变暖时,地羊就又会大量的泛滥。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历了多年干旱,地羊却出现了数量暴增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产量,当时的老百姓在地藏庙里焚香祈祷,希望能赶跑这些害虫,但最终却是毫无效果。

于是在当地羊泛滥成灾时,许多农民就开始组织专门的捕鼠队试图消灭它们,但由于地羊躲藏在地底洞穴中,很难有效捕获,这时,一些老猎人开始训练乡民使用简易陷阱和弓箭捕鼠的方法,并指导如何通过洞穴形状判断地羊的性别。

之后,他们发现,公鼠的洞穴排列直线,而母鼠的洞则弯弯绕绕,最后捕获的地羊通常会被烤来食用,它们的肉质鲜美,也被认为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尤其对于身体虚弱的老人小孩更有益处。

然而,人为捕杀的效果并不理想,事实证明,依靠自然界的力量才是控制地羊数量的**途径,在草原上,人们发现雄鹰是地羊的天敌,为此,牧民专门训练雄鹰捕食地羊,在猛禽的“空中猎捕”下,草原地羊数量终于得到控制。

尽管地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但它们本身也具有利用价值,其实地羊还含有许多药效作用,可以说,地羊和人类的关系是复杂的,它们曾一度成为人类眼中威胁农业的害虫,但后来又被发现具有食用价值、以及药用价值。

地羊的价值与养殖

曾经谁也没想到人人喊打的“地头鬼”中,背后会蕴含着极其珍贵的药效,20年代初,随着虎骨被列入濒危动物名单,禁止用于药用,缺乏替代品的中医行业一片哗然。

这时,一位老医生发现,地羊骨与虎骨的成分几可乱真,此后不久,地羊骨以其“清热解毒、强身祛湿”的疗效名声大噪,一举成为抢手的药材。

随着中药市场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人在草原上收购鼢鼠骨制作中药,最初的价格不过几毛钱一只的样子,但是随着需求的增加,到2010年前后,鼢鼠骨的价格暴涨到了每斤300元左右,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除了骨头外,地羊肝、胆在治疗失眠、皮肤病方面也大显神通,其皮毛作为空气湿度极高的库尔勒气候中,保暖透气独具一格,一夜之间,曾无人问津的地羊成为万人争相追捧的明星。

因为价格的上涨,原本只会打死鼢鼠的村民,也都开始了自发组织起来大规模捕杀鼢鼠,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过度捕猎会导致鼢鼠数量的急剧下降,仅仅十来年的时间,曾经如灾的鼢鼠变得难得一见,这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为了满足市场上日益增长的需要,有人开始试验人工养殖鼢鼠,刚开始的养殖方式非常简陋,基本就是围栏圈地,随机投喂一些废弃食物残渣,然后定期捕捉鼢鼠。

后来养殖也逐渐转变为温室化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配置有生态水体、墙内人工洞穴、均衡营养的饲料和严格的免疫体系,现代化的养殖手段大大提高了鼢鼠的成活率,也使其骨骼中药用成分的质量得以保证,这为市场提供了充足、优质的鼢鼠骨,也减轻了对野生鼢鼠数量的过度依赖。

曾几何时,鼢鼠是要被赶尽杀绝的祸害,现在鼢鼠却成了可供长期稳定开发利用的资源,成为备受青睐的名贵中药之一,除了鼢鼠,农村还有很多曾经是祸害,如今却身价翻倍当成宝。

以前是害虫,现在当成宝

洋辣子,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国南北方的广大农村地区,都能见到这种长相丑陋的绿色毛毛虫,它浑身长满了细小的毒刺,一旦接触人体,就会带来剧烈的痛楚和持续性肿痒。

曾经,到了夏天村子里到处都是洋辣子,它们主要生活在果树上,啃食树叶为生,时不时就会有洋辣子从树上坠落,落在人的手脚或衣服上。

而这也只是它们生命周期中的幼虫阶段,长大后就会化蛹结茧,最后变成一种叫褐边绿刺蛾的成虫。它可以在树叶上产卵,新的一代洋辣子就这样诞生,成为果农的头痛疾。

然而,这让人厌恶的小生物,如今居然也能成为一道奢侈的美食,原来在它的生命周期中,从幼虫到成虫之间还有一个蛹的过渡阶段,此时的洋辣子已经脱去了身上的所有毒刺,蛹壳坚硬、肉质饱满,是可以大胆食用的。

一些大城市的高级餐厅供应起了洋辣子蛹,其做法有油炸、椒盐、香辣等,深受很多吃货们的追捧,这种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昆虫,一下子成了边吃边赞叹的美食佳肴。

那么它为何如此受欢迎呢?首先就在于其高昂的价格——200元一斤,堪称“土豪”版的知了猴,这主要是由于洋辣子蛹全部依赖人工在野外采集,极为不易寻获,并且这种新奇的食材也满足了很多人追求刺激口味的欲望,被誉为“蛋白质钻石”,营养满分的同时口感也非常独特。

结语

环境变迁改变了人与动物的关系,我们需要理性对待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共存的未来,鼢鼠曾与人关系密切,现今养殖专业化,价格下降,但是它蕴含的价值还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