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大腕的起源之作“野蛮生长”的民俗和历史

《红高粱》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其故事情节的原型就是莫言所著的《红高粱家族》中的高潮段落,还巧妙地融合了一部分《高粱酒》的情节。



电影背景是山东高密东北乡,这是一处中华黄土文明沃土中孕育的古朴村落,那里有漫无边际的高粱,都是一方土地上祖祖辈辈用心劳作栽培的。电影以童稚观点回忆并用旁白的方式讲述了“我奶奶”和“我爷爷”相识相知相别离的故事。

民俗文化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系列里融合了具有梦幻色彩和神秘气氛的民间故事

通过描写“高密东北乡”的民风和民俗,建构了这片黄土地别具一格的乡土文化。



“颠轿”和“哭丧”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民俗文化。

不过电影经由张艺谋改编后,仅仅保留了“颠轿”这一民俗:轿夫们迈着“踩街”步,节奏一致,踏着豪迈粗犷的歌声,和着鼓手们凄美的音乐,轿子在尘土之间颠来颠去,新娘坐立难安,直到放声哭泣告饶才停下。



高密东北乡位于山东,自春秋孔丘以来一直被世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礼仪之邦,山东也因“鲁卫之地”而闻名。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礼仪教养”会渗入当地人的生活,然而电影一开始“颠轿”的民俗就让人大开眼界。

自由、奔放是电影的主旋律

《红高粱》的好评不在于电影的拍摄技巧有所突破,而是其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将人物的个性展示出来,看起来是几十年前的故事,但是乡土文化不会随着时间而消亡,只会一直传承下去,在那无拘无束、肆无忌惮的言语挑逗和豪迈而嘹亮的歌声中继续传承。



无论是莫言的原著小说,还是张艺谋改编后的电影,都将个体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虚构出的“祭酒”民俗最能强化观众的印象,高粱酒自新酿以后,众人高唱祭酒歌,祭奠酒神,电影通过音乐、人物造型来营造出粗犷的精神画面。

酒神崇拜



在希腊神话中,酒神就是狄奥尼索斯,在《红高粱》中,酒神也可以是一片高粱地,影片中出现过两次《祭酒歌》,这也是祭酒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对于酒神的描绘或许是源自这种“狂欢”的境界,无论是乡间田野、高粱酒作为神力的崇拜还是最后引申出来的民族气概,我们似乎都能看出电影中所表达的对于欲望的放纵、狂欢。

婚嫁习俗



电影向观众完整的呈现了一次中国的传统婚嫁习俗。

从彩礼、开脸、障面用的盖头、红色的着装,到婚嫁过程中用到的花轿、颠轿,以及婚嫁之后新娘回门的习俗,通过一次买卖婚姻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不过在这些过程中,导演还是简化了定亲、迎亲等环节。

这些仪式在现代婚俗中已经演变为“闹洞房”,在新婚当天亲戚朋友都可以闹一次,人们普遍认为,这一闹就能使新人婚后幸福美满,不闹的婚礼就是不完整的,这实际上是“群婚”制度残留下的男性话语权的再现。



在土家族中,“哭嫁”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姑娘出嫁时的程序,哭并不是不幸的意思,而是对不幸的消解,新娘的泪水可以起到净化作用,借此化解灾难和预防不幸。

而电影中的“颠轿”看起来荒唐,但这种仪式依然遗留于我们生活中,新娘在出嫁时坐花轿是一种传统,不仅代表着明媒正娶,也是民俗传承的彰显。

野蛮生长



在莫言的原著小说中,红色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背景元素,如何将这样抽象的意境,具象化为电影中的可视元素,是考验导演艺术表现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现代电影创作中,色彩是电影审美价值最重要的一环,影片色彩是生活中色彩的艺术升华,对于张艺谋的电影,最离不开的就是色彩,代表作《大红灯笼高高挂》。



红色,是电影《红高粱》中最重要的颜色。

与大片的黄土地形成一种反差,颠轿汉子们身上穿着的衣服颜色和黄土地很接近,所以在茫茫土地中更能凸显出轿子的鲜活,红色在这里的作用是为了突出轿子里人物的重要性。



红色的血对人类有最直观的视觉冲击,鲜红是生命的象征,人的生命在红色血液的流动中得以存活,在电影中,张艺谋独居匠心地将红色与血液结合,营造出一种热血沸腾的氛围。

高粱酒中也特有的红色也是特别的,张艺谋利用这些色彩元素的堆积,从而将红高粱文化特色深深的烙印在观众心里,让它肆意的野蛮生长。

唢呐、轿子、红盖头、高粱酒、民族服饰等,这些意象在民俗文化与观众之间构建了一架桥梁,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民俗符号,而电影《红高粱》中无法摆脱的就是人性的光辉。



也许片中有很多当今社会看上去比较粗俗的场景,但这些通通被最后一场战争升华到了一种民族大义,从人性出发,人是一个主体性的存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如果让当代历史主体去了解历史、了解民族的苦难岁月?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和传媒形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以平民视角去讲述历史,《红高粱》确实做到了,影片“我爷爷、我奶奶”的口述方式将观众直接带到了那段灰蒙蒙的历史中,张艺谋指导的电影《红高粱》之所以成功,就是在于影片完美实现了原著作者莫言的创作意图:通过历史叙事,让当代的历史主体重回“战火纷飞的年代”,让观众去感受和体会历史。

结语



当集民俗文化、民间野史与一身,《红高粱》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最会“讲故事”的影片,张艺谋在他第一部导演作品里就显示出了对色彩的迷恋,那铺天盖地的红色,虽然很扎眼,却富有热情和生命力,这样的红,是一种骨子里的中国气质,一种农民代表下的民族激情和狂野,张艺谋的乡村题材是他最好的影像,也是我对于他电影最好的记忆。



其实这样的电影才值得“中国电影”标签。

文原创,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