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农村被称之为“扫帚村”,一年生产近70万柄高粱扫把!
一根木头,两根绳子,一股股高粱在阿不都·热合曼手里转来转去,几分钟就变成了一柄扫把。一个上午时间,阿不都·热合曼就扎了60把。

只需一根木头,两根绳子,几分钟时间,阿不都·热合曼就熟练地把一股股高粱在手里变成了一柄扫把。阿不都·热合曼扎扫把已经有12个年头,是村里出了名的能手。

吐尔地今年种了160亩帚用高粱,一亩地能产高粱米300公斤,高粱米卖出后基本可以和一年的化肥、收割成本费用持平。10月23日,伊宁市喀尔墩乡吉里格朗村。12岁的木萨江在成堆的高粱秸秆上玩耍。

只需一根木头,两根绳子,几分钟时间,阿不都·热合曼就把一股股高粱在手里变成了一柄扫把。一个上午时间,他能扎60柄,按件计酬,每柄手工费2元钱。“今天嘛,事情有呢,要不然能扎80个。”阿不都·热合曼站在自己的劳动成果前,一边挥手弹着身上的秸秆,一边对记者说。

阿不都·热合曼是伊宁市喀尔墩乡吉里格朗村村民,扎扫把已经有12个年头,是村里出了名的能手,目前他受雇于热合木江·吐尔地,农忙时去自己地里干活,有时间就来吐尔地家院子里扎扫把,一把手工费2元钱。和阿不都·热合曼一样,吉里格朗村里几乎人人会扎扫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