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高粱锈病,及早防治规避减产风险

作为世界广泛种植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从四百多年前引入中国开始,高粱逐步成为我国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作物,种植面积在世界位居前列。高粱,俗称苞谷、苞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原产于中南美洲,虽然不比小麦和水稻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但因其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产量高、适应性强,不仅是我国人民餐桌上十分重要的食物,也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大约有30%的人口以高粱为主食。而且高粱除了可以食用外,也是十分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高粱栽培技术日渐优化,种植经验已十分丰富,高粱品种从从前的引进品种,到培育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后适应中国环境的品种,再到现如今人工杂交的单交种,也实现了优质品种的推广。虽然种植条件日益成熟,但是,高粱的病虫害问题仍然不容小觑,只有了解和确防治病虫害,才能拥有最高的收益。

高粱锈病,是我国广大高粱种植户所遇到的高粱病害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在全国各地的高粱种植区中都有过高粱锈病的出现,特别是在我国的华南和西南地区,更是重要病害。这种病害发生时会对高粱的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可使高粱植株无法光合作用、早衰、籽粒不饱满乃至整棵干枯导致减产严重。

高粱锈病的病原菌

高粱锈病的病原菌在世界范围内有两属三种,这三种分别是引起普通型锈病的高粱柄锈菌(拉丁学名: Puccinia sorghiSchw. ) ,引起南方型锈病的高粱多堆柄锈菌(拉丁学名:P.Polysora Unedrw. ),引起热带型锈病的(拉丁学名:高粱壳锈菌Physopella zeae (Mams) Cuminins Ramachar)。

其中我国的两种高粱锈病是同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下的两种锈菌:高粱柄锈菌和高粱多堆柄锈菌,虽然锈病类型不同,病原菌也不同,但是在生物特性上它们都具有形态上的多型性、生理上的专化性和变异性等特点,而且都存在转主寄生、夏孢子远距离传播等现象。

高粱锈病的病症

由于病原菌存在差异,高粱锈病具体可分为三种,分别是普通型锈病、南方型锈病和热带型锈病。我国面积广袤,南北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差异较大,高粱锈病主要为普通型和南方型锈病,热带型锈病主要在美洲发生,我国目前并没有出现。本文主要介绍我国的两种高粱锈病的病症,让广大种植户能更好区别两种锈病,以便对症下药。

1.普通型锈病:普通型锈病主要危害部位是高粱叶片,但也可发生在高粱的其他任意部位。高粱植株染病后,会在叶片形成乳白色或是淡黄色的夏孢子堆,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孢子堆会变成锈黄色至红褐色。夏孢子堆主要生在叶片两面,有可能发散也可能聚生,形状通常为近似球形的椭圆凸起,表面有细小的刺,表皮破后成粉状。染病后期,高粱叶片两面形成冬孢子堆,形状为长椭圆,表面光滑,表皮破后呈现黑色。

2.南方型锈病:南方型锈病的主要危害部位也是叶片,它的症状和普通锈病较为相似,病原菌侵染高粱叶片后,叶片上会长绿色斑点,这些斑点很快会形成夏孢子堆,呈现凸起的黄褐色疱斑。与普通锈病不同,南方型的夏孢子堆不是两面生,大多密集且数量庞大地生于叶片正面,如果叶片背面出现夏孢子堆,也只会在叶脉中脉和附近出现。南方型的夏孢子堆也是近圆形、卵圆形,但是面积要稍小一些,颜色也没有普通的深,南方型夏孢子堆的表皮破裂速度较慢且不明显。发病后期,夏孢子堆的周围会散生深褐色至黑色的冬孢子堆,这些冬孢子堆的附近常见暗晕,大部分冬孢子堆的表皮不会发生破裂现象。

高粱锈病的侵染循环

高粱锈病是靠空气传播的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的病害,种植区高粱叶片被病菌侵染后,所形成的的夏孢子会通过空气流动进行传播,在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因为冬季气温高,可以满足夏孢子的生存温度,于是夏孢子在当地越冬后成为第一年的初侵染菌源。但在我国北方的干冷地区,冬季气温低,病原锈菌则以冬孢子越冬,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成为初侵染接种体,经过空气传播后侵染高粱发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作为再侵染接种体,除本地自行生成的菌源外,通过高空远距离传播的南方的锈菌夏孢子也可以成为北方的侵染病源。如此循环往复以进行世代重复侵染及蔓延扩展。

据了解,在国外,高粱锈病可以在其转主寄主植物--酢浆草属植物上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虽然我国目前暂时还没有研究表明存在这种情况,但是仍然需要小心注意高粱种植区周围植株品类的选择。

高粱锈病的发病条件

1.品种差异:不同品种的高粱对锈病的抗病性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据研究显示,早熟型的高粱品种容易被锈病病菌入侵染病,与之相反,马齿型的高粱品种抗病性较强。

2.环境因素:温度和湿度也是诱导锈病发生的关键因素,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湿度越大越容易发病。在南方,如果气温在27℃以上而且降水较多,发病情况就会愈发严重;在北方,夏季降雨越早,夏孢子来的越早,病害的风险性就会越高。高粱生长期中的第一次发病时间越早,越会导致病害的流行。

3.栽培管理:如果高粱种植区的栽培手段不恰当,也易引发病菌侵染。播种时间不合适、肥料不足、氮肥过量;种植密度大、排水不畅、通风透气差;土壤松土不及时,结块严重等都会导致锈病的发生。

高粱锈病的防治方法

我国高粱种植会出现的两种锈病的防治方法差别不大,都可从以下五个途径来进行预防和治理。

1.把握防治时期

由于高粱锈病的传播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联系,掌握防治的**时期是防治的关键一步。在染病品种种植面积较大,而且处于气温升高,降水较多的时期,必须仔细观察锈病的发展状态,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越拖越严重,在发病初期就对症下药已取得良好效果。

2.培育抗病品种

我国目前已经培育出比较良好的抗病品种,在种植前应选择这些抗病性好的高粱品种,特别是易发病区,要及时更换品种,尽量从源头杜绝锈病的发生, 高产、优质的马齿型品种可优先考虑。

3.合理施肥

采用配方施肥,施用腐熟彻底的优质堆肥,可以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避免氮肥肥料施用过量,必要时可以适当喷洒叶面营养药剂。再施肥过程中需要根据高粱的生长情况来决定施肥情况,如果在前期种苗时期底肥充足,那么在后期可以选择降低10%的氮肥用量,增加部分磷肥来促进高粱的生长。如果前期底肥不足,造成高粱长势差,那么需要施肥可以结合灌水的形式撒施,可以施入尿素来弥补前期的底肥不足的情况。

4.加强田间管理

适度提前播种时间,控制高粱植株种植密度,及时清除酢浆草这类转主寄主植物和以前的染病植株,将其集中深埋或烧毁处理,以避免病源增多。同时要注意中耕松土,适当浇水,降水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防止土壤过于潮湿造成其高粱根系腐烂,很多种植朋友经常以为多给植物常浇水就能让植物生长的更好,其实过多的浇水易造成根系虚弱且不稳定的现象。

5.化学防治

高粱锈病发病初期一旦发现,就要开始使用药剂。常见的有效药剂有:40%的多·硫悬浮600倍液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初期使用的40%的多·硫悬浮600倍液,每隔10天喷洒一次,连续防治2-3次,安全间隔期为7-10天。气温较高的季节应在早、晚使用,避开高温,每年最多使用两次。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也是每隔十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安全间隔期是20天。也可使用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的97%敌锈纳原药250-35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关于高粱锈病内容就讲到这里了,如果大家有什么不懂得可以在下方评论区进行提问,我会为大家一一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