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香港脚防治试举

通常认为脚气其实就是所谓的脚臭,瘙痒,或脱皮还具有传染性,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

现代对这个疾病还没有很深的认识,我读书时现代医学西医内科外科都没有把脚气收入教材中,或许皮肤科有相关疾病收录,但现实发现治疗效果都不理想,少有治愈的,其实西医治疗皮肤疾病无非抗组胺抗过敏止痒,激素冲激,抗生素消炎,及补充维生素,外用消毒液及相关中成药药膏等。但有时治疗效果都不理想,常见脚气数年,十数年未治愈的,夏天要穿凉鞋,冬天出汗后脚与鞋子奇臭,就像下面这个少女。


现代脚气的形成:

1、多数是鞋子不分你我,相互传染导致的,就像西医说的:各种细菌感染。

2、还有就是缺乏B类微量元素等。

3、身体虚弱营养不良。

4、过敏体质,对相关药物与食物过敏。

5、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影响,比如长期接触水,或化学物品等。

6、多汗证与劣质的鞋子。

7、现代饮食改变,缺乏粗粮的摄入。

所以在我读高中时因为住宿就发现,一个宿舍的人,鞋子相互乱穿,很多同学都感染有脚气,每当有人穿我的鞋子我都是洗了又洗,生怕也被感染了,上大学时同宿舍有脚气的同学就更多了,特别是那些不怎么爱洗澡的北方汗子。而乱穿鞋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跑步踢球乱穿运动鞋,一种是洗澡时乱穿拖鞋。

所以我的运动鞋一般买小时候穿的那种白鞋,这种鞋子,轻巧,有点土,一般人都看不上,不适合踢球和跑步,一般运动的人都会嫌弃,而拖鞋我都是穿半截的,把鞋子后面三分之一截断,只留脚掌前面一段,能颠着脚走路就行,这样他们就不会穿你的拖鞋了,这些都是上学时的经验啊,就是这些经验使自己避免了中招。

《黄帝内经》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高粱:高通膏,一般指肥甘厚味,不单单指肉一类食物,像是比较有刺激类的食物比如过辣过咸过酸过甜过腐等都可以叫做肥甘厚味。梁通粮,一般指的是米面等细粮。高粱的意思就是美味佳肴。

足:即当“多”“能够”或者“可以”这类介词来讲。

大丁:这里的丁通疔,而大丁泛指诸多疔疮皮肤类疾病来讲。

受:作“接受”“好似”或者“如同”这类介词来讲。

持虚:虚不受补的样子或状态,如同小器皿承载大量的水,水溢出来的样子。

在这里高粱之变事实上是饮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说改变,就好像是一个穷小子,猛然发了一笔横财成为了富人,过分的食用肥甘厚味,就好像要一个小水杯承载一桶水一样必然要溢出,虚不受补,自然就会导致诸多疔疮类皮肤类疾病。所以我们通常说的脚气病也叫香港脚,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是没有脚气病的,那时先富裕起来的香港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丰富,吃的是精细米面,鱼肉。很多香港人都有脚气病,随着改革开放大陆人就叫这个疾病为香港脚,这里就说明饮食结构对皮肤及皮肤疾病是有很大影响的。

故古代医家常以麸麦,豆,糙米,等加入药中治疗相类似的疾病。由于个人体质不一样,及疾病复杂性,和大多数读者都不是是学医的,今就不讨论内治口服方,主要以外用治疗。

治疗:

1、刺破消毒法:洗干净脚后,用75%酒精消毒,用一次性针头,挑破那水泡(一般是白色或透明的水泡),把水泡用棉签挤干净,避免污染手部皮肤,再用复合典皮肤消毒液消毒晾干。(适用于湿疹水泡型)

2、中药外治法:A、勤换鞋袜,讲卫生,一天一换,鞋子要多几双,每天更换,避免潮湿,袜子更要一天一换一洗啊,换下的鞋子可以在鞋子肚子里撒上少许樟脑粉,用来防臭抑菌。B、白矾,琥珀,七叶一枝花,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苦参,百部,霍香,赤芍,土黄连,五倍子,儿茶,白芷,地榆,花椒各等分,冰片3克,煮水泡足,或泡醋外涂患处。

3、调节饮食:人肥壮,身宽体胖,湿气重的人,真要吃糠咽菜了,对精米及蛋白类食物摄入要控制,多吃麸麦,豆,糙米,粗粮,及减少饮食,适当保持一定饥饿感,让人体自我调节代谢,不要做一个虚不受补,或是一个能量过剩的人。

4、适当摄入少许维生素B1维生素C类或复合性维生素都可以。

5、避免传染源,防再次感染。参考上面脚气形成各例做好预防。

6、避免饮酒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各类食物。

7、必要时找专业的医师开一点活血健脾,去湿的药物等治疗。因为脚气病在中医是一个大系统性疾病,包括痛风 ,水肿,下肢痹症等,而现代把脚气病只看做皮肤病,通常把他叫做“香港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