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笤帚几乎家家都有,有用来扫地的,有用来扫炕、扫床的,要是用来刷锅,就是炊帚了,不能算作笤帚。
以前有制作笤帚的工匠,在身前系了一块皮围裙,蹲在小马扎上,手里拿了两根棍子,棍子中间绑了绳子。两根棍子靠绳子连在一起,工匠把几根高粱杆儿攥在手里,缠在绳子上,用脚蹬着一根棍子,手拉着一根棍子,在扯了棍子的绳子上缠一圈,随手拿起一段麻绳,用牙咬着,一只手腾出来,捆得结结实实。如此反复,高粱杆儿上就捆了几道绳子。捆好了以后,用雪亮的镰刀在笤帚尾部削了一个尖儿。笤帚就刨好了,
刨好了的笤帚比较大,比较沉。毕竟,在刨笤帚的时候高粱杆儿要浸点水,防止太光滑,绑不好。蘸水的高粱杆服服帖帖,收缩以后,就好绑了,等到晾干之后,高粱杆儿就膨胀了,膨胀以后,绑在高粱杆儿上的麻绳就更结实了,深深勒进一束高粱杆儿内,竟然勒出了一个一个的疙瘩。
笤帚把儿上有疙瘩,可以防止打滑。扫地要用到笤帚,尤其是遇到星星点点的碎纸屑,一些碎土粒子,用铁锹铲不干净,用手捡更不行,只是用簸箕来弄也弄不干净,要用到笤帚来扫,扫了就干净了,齐齐整整,显得有些文明了。
家家户户都有扫地的笤帚,大多早上扫地,要是晚上,就不扫了,等到第二天才要扫。那时候,人们都迷信,说是晚上扫地不太好,容易招惹晦气。要是过年了,有客人来了,吃了满地的瓜子皮,糖皮,就不能立刻扫地,要等到客人走了以后才能扫地。不然,当着客人的面儿扫地,就意味着赶人家走,不礼貌也有失身份。
要是在过年的时候,大年夜的地面有瓜子皮等垃圾,也不能扫,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扫,以免把福气全都扫走了。当然也是为了夜里不扫地,其实只是主人懒惰了,躺在炕上就不动地方了,哪里还愿意扫地呢?
上炕之前,要用炕头扫炕的笤帚扫几下褥子、炕头,随即放在炕头。叠好了被子,抻平了炕单子,要用扫炕的笤帚扫几下,把皱纹弄平整,也就显得平整了。要是夫妻两个在炕头上拌嘴,女人说不过男人,就会随手拿起笤帚疙瘩打男人几下。男人吓得逃跑,却跑不出土炕的范围。
要是女人性子起来了,就会拿着笤帚疙瘩扔过去,男人赶忙躲开。于是,扫炕的笤帚成了夫妻打闹的工具,上行下效,孩子们也会拿着扫炕的笤帚打闹了,却不会打成什么样。
有时候,夫妻俩闹得有点大了,女人拿着笤帚疙瘩追出来,男人踏拉着鞋跑到院里,女人追不上了,就把手里的笤帚疙瘩扔出去,像扔手雷一样,却并不一定能打到男人身上。
要是孩子不好好学习,女人就要拿起门后的笤帚疙瘩或者炕头的笤帚疙瘩,摁住孩子就打,打屁股,打得孩子吱哇乱叫,把屁股蛋子都打红了,把孩子都打哭了,才会觉得教育到位。要是没有什么笤帚疙瘩,孩子的成绩就会一落千丈。孩子做梦都没想到,笤帚疙瘩居然和成绩的好坏沾了边儿。
腊月二十四是扫房日,家家户户打扫房屋,还要把房顶上的蛛网等脏东西扫下来,就要在竹竿上绑了干净一点的扫炕的笤帚,缠了屋顶的蛛网,扫了大梁上的灰土,还要扫了墙壁高处的灰土,把屋里弄得干干净净的,也就干干净净过年了。
锅边上的笤帚不是笤帚,而是炊帚,可以用来刷锅。炊帚刷锅刷得干净,就是有些油污,放点刷锅水,烧热了,用炊帚刷一下就干净了,不必要像现在一样挤一些清洁剂,还要用清洁球刷半天。炊帚比较软,却能够克硬硬的铁锅,把铁锅刷得一干二净。
还有面板上的小笤帚,用来扫面粉,扫粉末状的食物,扫成堆,不会浪费。
笤帚用秃了,就直接扔到灶坑烧了,能作为引火之物。有人扔到地边上,垃圾堆,就有小孩儿拿着火柴或打火机点着了,当成火把举过头顶,要是被风吹灭了,就使劲儿抡几圈,那“火把”就又燃烧起来。
笤帚不大,也不太值钱,利润不大,以至于刨笤帚的渐渐失业了。人们大多买笤帚,还要买塑料的笤帚,不再用传统的高粱杆儿刨的笤帚了。
社会进步了,笤帚也就变成塑料的了。而生态环保的传统笤帚似乎只会出现在梦境里了,不过,一些老人还是在赶集的时候买了传统的高粱杆儿笤帚。只是,现在集市上,那样的笤帚也渐渐不见了,只能用塑料笤帚来代替了。
或许,社会真的进步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