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让国内农民头疼不已的“玉米肉瘤”,却是外国人眼中的“黑松露”,如今国人想要收购它们,却“一斤难求”。被视作“肉瘤”的黑粉菌究竟是什么?


大家可能都见过玉米地里长出“瘤子”的玉米,这个“瘤子”就是“玉米黑粉菌”。

对于国内的农民来说,这是一种病害,因为它会影响玉米的生长,降低产量。

但是在墨西哥、美国等国家,这种黑粉菌被认为是一种珍贵的美味,甚至被誉为“墨西哥黑松露”。

玉米黑粉菌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它奇怪的外形和稀有性,还有其背后隐藏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玉米黑粉菌的形成其实是一种真菌感染,它寄生在玉米的籽粒上,使得籽粒膨大形成肉瘤般的外观。

在中国,很多农民看到这种黑粉菌都会觉得头疼,因为它会造成玉米产量的大幅下降。

一般来说,这种病害多发生在玉米的抽穗期,也就是玉米即将开花结果的阶段,这让农民很难应对。

但在墨西哥,黑粉菌却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它被称为“乌米”,常常被用来制作各种美食。

玉米黑粉菌的口感被描述为和蘑菇相似,柔软且富有弹性。

虽然看起来不太美观,但味道鲜美,尤其是煎炸后更是有一种独特的风味。

墨西哥人甚至专门种植这种菌子,将其加入蛋卷、煲汤或者墨西哥卷里。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高端餐厅也开始尝试将玉米黑粉菌列入菜单,并冠以“墨西哥黑松露”之名,希望将其推广为一种高档食材。

然而,由于市场接受度不高,美国的这项尝试并没有取得特别大的成功。

尽管在国外的市场上,玉米黑粉菌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售卖,但在中国,黑粉菌依然少见,且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养殖产业。

实际上,玉米黑粉菌虽然稀有,但并非不能人工培养。

在墨西哥,农民已经学会如何通过控制玉米地的环境来有意感染黑粉菌,从而收获这种美味的真菌。

然而,国内的大部分农民仍然选择避免这种病害,以保护玉米产量。

再加上目前市场对黑粉菌的需求还未完全激发,所以人工养殖尚未广泛推广。

不过,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玉米黑粉菌的认知加深,这种曾经被农民避之不及的“瘤子”,如今在一些地方成了抢手货。

一些喜欢尝鲜的消费者开始追求这种天然的食材,而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加。

在河北保定的雄县,一些老农户表示,他们家中常年会采集黑粉菌,早些年是在地头小市场出售,后来随着需求上涨,价格也水涨船高。

有些地方,野生黑粉菌的价格甚至可以达到每斤60元以上,且往往供不应求。

有人感慨道,如今在玉米地里发现黑粉菌,简直就是“遇到宝贝”了。

玉米黑粉菌不仅是一种美味,还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在中国古代的药典中,黑粉菌被列为一种具有安神、滋补功效的中药材。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黑粉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多种矿物质,特别是其所含的黑粉酸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研究表明,黑粉酸能够有效杀死一些致病细菌,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此外,玉米黑粉菌还富含维生素和钾元素,长期食用有助于调节人体的体液平衡,促进身体健康。

然而,玉米黑粉菌的采集并不容易。

它的生长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七八月份出现,且必须是生长在老品种的玉米地中。

很多现代品种的玉米由于抗病性较强,已经很难感染这种真菌,这就使得黑粉菌变得更加稀少。

加上黑粉菌对生长环境的特殊要求,人工培育黑粉菌的难度较大。

目前国内的黑粉菌主要是从高粱等作物上培养的,但与玉米黑粉菌相比,这种人工培养的黑粉菌在口感和营养价值上都略逊一筹。

因此,尽管人工培育技术在逐步进步,但黑粉菌依然是市场上极为珍贵的食材之一。

国内的研究和培育技术虽然还不够成熟,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未来黑粉菌有望成为像金针菇、银耳一样的普通食材,走上更多普通家庭的餐桌。

现阶段,黑粉菌仍然是季节性很强的野生食材,很多农民在每年的采集季节里通过寻找黑粉菌获得可观的收入。

有人估算,如果一亩玉米地里能够找到十几棵感染黑粉菌的玉米,那么就可以卖到上千元,这甚至比种植玉米本身更为赚钱。

玉米黑粉菌从一种让人头疼的农作物病害,到如今逐渐走向市场、成为珍贵食材的过程,其实是人们对自然资源重新认识的一个缩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引导,越来越多曾经被忽视的“病害”或“副产品”正在被发现其背后的价值。

#秋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