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韫菲
高粱秆在一些农村随处可见,一般都用来烧火做饭,填炕用。但在一些地方,高粱秆可有大用处,有的被编成了笤帚,还有一些被制作成了各种工艺品,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在我们甘肃的镇原县,就有一位高人,能将普通的高粱秆经过他的巧手,摇身一变,成了各种精彩的灯笼。他的名字叫马学章,和高粱秆整整打了一辈子交道。2014年,“高粱秆灯笼”制作技艺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高粱秆灯笼”是古建筑的缩影
有专家认为,镇原的“高粱秆灯笼”是我国古建筑的缩影,在造型和手法上一脉相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制作“高粱秆灯笼”所利用的原理,正是中国建筑的精粹——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就是不用钉子或者胶水等材料,而是一种在两个木制结构上利用凹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凸出与凹进的部分相互咬合,就是榫和卯的咬合,起到连接稳固的作用。
“高粱秆灯笼”的制作正是充分运用了这一构架方式,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高粱秆灯笼”主要有实用型灯笼和观赏型灯笼两种。实用型灯笼,过去人们在里面点上煤油灯或者蜡烛,以供夜间照明,具有防风遮光功能;观赏型灯笼,主要有旋转灯、走马灯、宫灯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主要用于屋内摆设装饰及观赏。
“高粱秆灯笼”制作极为考究
据传承人马学章讲,制作“高粱秆灯笼”的工序非常繁琐,首先在选材时一定要选择粗细一样的高粱秆,否则无法达到严密的合缝。由于高粱秆比较干、脆,在制作的过程中容易断裂,所以就需要用水将其打湿,让它的柔韧性更强。
要想设计大一点的灯笼,就需要提前做好设计图纸。将所需高粱秆的粗细、长度、切口以及榫卯的位置、间隔进行确定。这个过程就需要制作者非常细心,关键在于榫卯接口和尺寸把握,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每一个榫卯深浅、尺寸都必须精确无误,嵌套时要由底座开始,由下而上,由里往外进行。
高粱秆灯架是不上色的,颜色都保持着高粱秆的天然色。但是里面的灯罩,就可以用彩纸粘贴,或用颜料涂抹,也可以在上面画各式各样的图案。如此,一个外观精美的“高粱秆灯笼”就做好了。
具体制作历史已无法详考
“高粱秆灯笼”制作技艺其产生和发展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条件,具体产生时间已无法详考。根据民间传说和老艺人回忆及传承链线索的探考,在明清道教盛行时诞生,至今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
图为老艺人马学章
起初人们利用高粱秆进行套制,制品在寺庙道观中悬挂装饰,后逐渐传入民间,到清末至民国时期达到顶峰。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衰落,本世纪初趋于消亡。
马学章的父亲就是老艺人
已到花甲之年的马学章,是庆阳市镇原县新城乡孙奄村人,也是“高粱秆灯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说起他与“高粱秆灯笼”的缘分,要从他父亲讲起。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的父亲去寺庙里烧香,看到挂在庙门口的那些灯笼特别好看,造型独特,材料也是农村普遍都有的高粱秆,父亲甚是喜爱这款灯笼。回家之后就开始琢磨用高粱秆制作灯笼的方法,经过父亲的潜心研究,便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艺。
马学章是由于父亲的影响才开始学习这个技艺的,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创作出了十余件“高粱秆灯笼”作品。他说:“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逢农闲时就会拿起高粱秆自己创作”。不光只有灯笼,他能用高粱秆制作出形形**的小物件,例如楼房、桥梁等建筑模型,还有蝈蝈笼子,以及厨房用具等,有实用性的也有观赏性的。
他是完全凭着一把刻刀,在高粱秆上来回琢磨、仔细研究而进行创作的。他说:“要想掌握榫卯制作工艺,只有心灵手巧的人经过千百次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否则差之毫厘,都会导致作品的失败。现在看见什么基本上都就能做什么,这也是经过多年的经验累计才有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