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况
韩旺三村全景图
韩旺三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10.5 公里处,沂河东岸,背靠明光山,南临韩旺四村,北邻韩旺二村,234 省道从村前穿过。全村总面积 2584.05 亩,其中耕地 101.1 亩、种植园地 1083 亩、林草地 266.85 亩、工矿用地 487亩 。以 林 果 种 植 为 主 。2021 年 , 该 村 有 253户、742 口人,有张、耿、刘、王、黄、李、龚7 个姓氏,均为汉族,以张姓居多。村内铁矿资源储量丰富。
历史沿革
据张氏、耿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张、 耿两姓先祖自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定居。明清时期属沂水县西北乡。1939 年,属沂水县三区。1942 年 8 月,属沂北行署。1949 年 8 月,属莒沂县韩旺区。1952 年 1 月属沂源县第九区。1958年 3 月,撤区建立东里乡;9 月,撤乡建立红星人民公社,按军事编制,韩旺被分为一连、二连、三连、四连。1960 年,一连、二连、三连、四连核算单位,成为 4 个生产大队,三连改称为三大队。1978 年,改为韩旺三村。1984 年,社改乡(镇),隶属东里区韩旺乡。1985 年 9 月,撤区调整乡 (镇),属韩旺乡。1994 年 9 月,韩旺撤乡设镇,属韩旺镇。2001 年 3 月,东里镇、韩旺镇合并,属东里镇。
村庄经济
农 业
新中国成立前后,该村以农业为主,种植谷 子、高粱、地瓜、小麦、玉米等,兼营加工业。
1950 年,成立互助组,每 20 户为 1 组,分为 4 个组。1953 年,成立初级合作社,第一任社长为张志斌。1956 年,成立高级合作社。
1968 年,栽植苹果树 60 亩,品种有小国光、金帅、忍冬、红香蕉,成为全县闻名的优质丰产果园,盛产期年产苹果 30 万斤,销往全国各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1982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 户。村民利用山地优势发展水果种植,经过 5 年经济林规划,红富士苹果种植面积达到 120 亩,年收入 96 万元。1996 年,村民种植巨峰葡萄 80亩,年收入达 35 万元。1999 年,种植油桃 60亩,年收入达 15 万元。截至 2000 年,该村形成260 亩的林果规模,盛果期总产量达到 100 万斤,年收入 250 万元,林果收入占村民总收入 50% 以上,家庭收入快速增长。
2015 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村大面积种 植黄金桃,种植面积 180 亩,年总收入约 160万元。
2021 年,新建草莓大棚 5 个,采取村集体建 设个人承包的形式。2022 年 9 月,建成 5 个蔬菜大棚,为该村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2021 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把华联矿业公司 开采的东平矿坑进行回填,改造梯田 50 亩,种植玉米和花生等。同年,成立沂源三锦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 250 户,主要从事果树管理、生产、营销等活动。
矿坑回填成土地,种植玉米,喜获丰收
副 业
1970 年,建成砖瓦厂并运营,为村里的剩 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壮大集体经济。1978 年,在韩旺集附近开办饭店 1 家,方便附近来往客商。1987 年,在村前建养鱼池 5 个,占地 12亩。1989 年,村集体投资建成面粉加工厂,当年投产运营,年产面粉 400 多吨。
2017 年,张洪忠、耿国霞、张金华、张洪金、张力、张成、张洪记 7 户村民利用房顶闲置场所,安装太阳能光伏板 700 平方米。
矿 业
1978 年,韩旺铁矿 (后改制为鲁南矿业) 筹 建。1991 年和 1992 年,相继成立韩旺采矿场和韩旺选矿厂 (后改制为华联矿业公司),该村大多数适龄村民成为工人,每个家庭均有 1 名工人,村民收入提高,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社会民生
教 育
该村清朝末年设私塾。民国时期,张华一为 私塾先生。
1950 年,张东智 (原张家坡乡河东村人) 开 设 1—3 年级 1 个班,实行复式教学,学生 20 余人。1953 年,李振华老师从江苏南京到韩旺支教。1954 年,开设高级民校,设 1 个班,汪树生任班主任。1962 年,设立韩旺三大队小学。1967年,成立韩旺联中 (初中),校长是王步学。1986年,成立韩旺中学,校长是赵希传。
1987 年,韩旺中学迁址到马家沟村。
1953 年,响应国家扫除文盲的号召,先后创办夜校、速成班、识字班等,帮助农民识字。1966 年,办起中青年妇女识字班,大多数妇女都能记录简单的账目。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共有 189 人考入各大中专院校。其中,7 人获得硕士学位,3 人获得博士学位。1988 年,张玉琦考入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是该村第一个大学生。
医疗卫生
1971 年,建成第一个卫生室,“赤脚医生”是 张 志 庭 、 王 京 翠 。1978 年,由张志翠接任。1985 年,由张平、张洪霞相继接任。1986 年 11月,张洪霞结婚外嫁,韩旺三村卫生室停办。
2005 年,实行新型农 村 合 作 医 疗 制 度 。2014 年,在新农合的基础上,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村民参保率达 100%。
1980 年前,张玉芳负责该大队新生儿接生工作。
文 化
1953 年,该村耿文彩、张超元、张志香、耿 连美参加韩旺戏班,主演 《白毛女》《小女婿》 等剧目。
1968 年,耿文彩、张志香、耿连美参加韩旺 戏班,主演样板戏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等剧目。
2006 年,张志旭、张洪军、耿美英等参加 “韩旺乡韵”艺术团,演出以歌舞、小品、快板、小剧目为主,“韩旺乡韵”艺术团每年演出 30~50 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是十里八村乡村文艺的典型代表,连续 6 年参加镇、县会演并获奖,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4 年,建成 200 平方米健身文化广场,成 为集娱乐、健身、广场舞、儿童游乐于一体的综合广场。同年,建成阅览室,购买上千本各类图书和期刊,村民可凭身份证随时借阅。2019 年,在村东建成 600 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方便了村民健身娱乐。
水 利
1970 年,经各大队联合会战,历时 11 个月, 一条自李家沟水库、经该大队至石马山大队的南北灌溉水渠竣工试水,水渠横跨 4 个自然村,6座大山,沿线贫瘠干旱的山地得到灌溉。
1979 年,分别在八亩地、十二亩地、汪涯、南北行开挖机井 4 眼。
1995 年,修水渠 1000 余米,配以喷灌机, 解决该村平洼地灌溉问题。
2000 年,从鲁南矿业引水,在刘家山顶建 300 立方米蓄水池 1 个,铺设管道 1100 米,灌溉山地 80 余亩。
2007 年,新上电灌,铺设管道 1500 米,至 2008 年 ,200 多亩平洼地 经济林实现灌溉全覆盖。
2018 年,该村与韩旺四村共同出资,在沂河 边开挖大型机井 1 眼,分别在刘家山、蛤蟆山修建 200 立方米蓄水池,铺设管道 1 万米至各户的田间地头,所有田地实现灌溉。
美丽乡村建设
2015 年,整修并硬化所有上山路 8 条,共计 8000 余米,便利村民生产运输。2016 年,硬化平洼地果园路 1200 米。2022 年,该村的大街小巷路面都得到硬化,计 1.3 万平方米,连村主干道硬化 1100 平方米,群众出行通畅。
2017 年 , 在 大 街 两 侧 墙 壁 上 绘 制 宣 传 画1200 平方米,内容以道德教育、风景、民俗为主。
2019 年,配备 12 个垃圾箱,配齐 4 名卫生保洁员,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创建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2021 年,安装路灯 280 盏。大街两侧绿化面 积 800 平方米,建造花池 20 个,绿化苗木以月季、黄杨、冬青为主。在村前建成古朴典雅的花池 6 处,在汪涯处建休闲凉亭 2 处,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同年,按照村民居住区域,将该村划分为 10 个网格,每个网格设 1 名网格长,实行干部联网格、党员联农户、积分联奖惩的“一网三联”乡村治理网格化管理机制。2022 年 7 月,该村评出张金力、张洪明、张洪杰、张超宝、耿明生、张峰、耿广生等“美在家庭示范户”150 户,占常住户数的 60%。
公益民生
1998 年,实施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工程, 户户通自来水达到 100%。2010 年,260 户家庭自来水管全部整修。2018 年,安装净化水设备 2套,村民用上放心水。
2019 年,建成污水处理池 1 个,铺设地下管道 2000 米,解决生活污水排放问题,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20 年,建成高标准公墓 1处,共 158 个墓位,占地 4000 平方米。同年,完成旱厕改造 238 户。2021 年,建标准化停车场2 处,村民车辆停放方便、有序。
基层组织
1960 年,韩旺三大队党支部成立,张玉勤为 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2021 年,该村党支部被中共沂源县委组织部 授予“沂源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 年 7 月,张洪福、黄建明、耿文彩、陈 学才、张玉凤、张祥玉、张顺南、张玉现、刘兴文、张志伟、张志利获“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
2022 年 7 月,该村有中共党员 41 名。
村庄古迹
围子墙
1928 年,村民为防匪患,集资环韩旺村建设 石砌围墙,两层门楼,共有东、西、南、北和西北 5 个门。1938 年重修。抗日战争时期,民兵曾在围墙楼上站岗放哨,以防日军偷袭。现已不存。该围子墙是韩旺一村、二村、三村、四村村民防匪抗日、保家安民的集体记忆。
石 臼
乾隆年间凿成,用于舂米、捣茶汤面儿等, 功能类似现在的碾。
村头老石臼
村庄旧事
支前模范
1947 年 2 月,根据沂北行署的组织安排,张 志同、张石一参加支前队伍,推小车送粮食、弹药等物资到莱芜战役作战前线。
1948 年 11 月淮海战役,支前人员有张石一、刘富让。
“大跃进” 吃食堂
1958 年,“大跃进”全面开始。主要劳动力 炼钢铁,调到村外修水库、开矿山、建设公路桥梁。大队开始吃食堂,食堂负责人刘兴文,食堂会计张玉香,炊事员张表一、张玉忠、张洪春。村里发饭票,凭票吃饭。
人民公社化
1958 年,韩旺三村成立生产大队。张玉勤任 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志斌任大队长,下设 4 个生产队,队长分别是张洪礼、张玉法、刘兴文、张志春。
“农业学大寨”
1974 年,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农业学大 寨”运动,全村劳动力齐参战,成立“农业学大寨”指挥部,党支部书记张玉勤任总指挥长。1979 年,在沂河边新垫土地 60 余亩,铺设配套水渠 200 米。
包产到户
1982 年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 到户,生产队解散,成立以张延苓、张顺南、张玉修、张洪恩为组长的 4 个村民小组。
拥军优属
2003 年开始,每逢“八一”建军节和春节, 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走访慰问伤残军人、烈军属和退伍军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村庄地块名
八亩地、十二亩、汪涯、南北行、下河、大 寨田、东平、东台子、刘家山、葫芦套、明光山、耿学义家山、小黄家山、河马山。
传说故事
村名由来
据传说,纪国的都城在现在的寿光市纪台镇, 其国土范围包括现在的沂水县。公元前 690 年,纪国的都城被齐国攻占后,纪王带领败兵向西南方向逃亡,到现在的沂源县东里镇韩旺村才摆脱了追兵,队伍停下休整。纪王含泪回望都城的方向,眼中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此后,他便率领部队渡过沂河,登上了现在的纪王崮,凭险据守,操练兵马,以图东山再起。因纪王在此地含泪回望,当时人们把此地称为“含望”,后演变成今天的韩旺。
韩旺村名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村的东边有 座山,山底下有个汉朝的王子墓,王子的陪葬品中有一匹金马驹子。每天晚上,金马驹子浑身发光地出现在山顶上,村民因此称此山为“明光山”。如果村中有红白公事,需要办酒席,就到王子坟墓前虔诚地烧香跪拜,然后借出碗、盘,这些碗、盘光彩艳丽,极为精致。后来有贪财者偷偷换了一个碗,从此人们再也借不出了。因为有这么神奇的墓,村子就以“汉王”为名,就是今天的韩旺。
大事记
1953 年 创办夜校、速成班、识字班等;全 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李振华到韩旺支教。
1958 年 建造炼铁土炉,开展大炼钢铁运动。
1960 年 韩旺三大队成立。
1962 年 设立韩旺三大队小学。
1966 年 办起中青年妇女识字班。
1967 年 成立韩旺联中。
1968 年 栽植苹果树 60 亩。
1970 年 李家沟至石马山村的南北灌溉水渠 竣工试水。
1970 年 建成砖瓦厂并运营。
1971 年 建第一个卫生室。
1978 年 集体开办饭店 1 家。
1979 年 建成 4 眼机井,配喷灌机。
1982 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 到户。
1986 年 成立韩旺中学。
1987 年 韩旺中学迁至马家沟村。
1987 年 建养鱼池 5 个。
1989 年 建成面粉加工厂。
1993 年 改造良田 60 亩。
1995 年 修水渠 1000 米,并配备灌溉机。
1996 年 进行电网改造。
1996 年 种植巨峰葡萄 80 亩。
1998 年 户户通自来水完工。
1999 年 种植油桃 60 亩。
2000 年 在刘家山顶建蓄水池 1 个,铺设管 道 1100 米。
2003 年 整修生产路和村内道路。
2004 年 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7 年 新上电灌,铺设管道 1500 米。
2008 年 该村 200 多亩平洼地经济林实现灌 溉全覆盖。
2008 年 村民捐款 2 万余元,援助汶川地震 灾区。
2010 年 260 户家庭自来水管道全部检查 整修。
2014 年 建成 200 平方米文体广场和 1 处乡 村文化大院。
2015 年 整修、硬化所有的上山路 8 条,共 计 8000 余米。
2015 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黄金桃 180 亩。
2016 年 硬化平洼地果园路。
2018 年 安装净化水设备 2 套;与韩旺四村 共建大型机井 1 眼,分别在桃沟子山、蛤蟆山修建 200 立方米蓄水池,铺设管道 1 万余米至田间地头。
2019 年 在村东建成 600 平方米的文化广 场;建成污水处理池 1 个,铺设地下管道 2000 米。
2020 年 建成公墓 1 处;完成 238 户旱厕 改造。
2021 年 改造、硬化村内道路 8000 平方米, 在道路两侧实施绿化美化,建花池 6 处、休闲凉亭 2 处;安装路灯 280 盏;将华联矿业公司开采的东平矿坑改造成梯田 50 亩;建草莓大棚 5 个;村党支部被评为“沂源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成立沂源三锦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按照村民小组划分,实施“一网三联”网格化管理机制。
2022 年 大街小巷路面全部硬化;建成高标 准蔬菜大棚 5 个。
《放鞭炮》 王健 (新华社、科技文献出版社签约插画师,淄博市动漫艺术家协会会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