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类别:传统美术
传承级别:潍坊市级
入选时间:2017年12月 第五批
高密编席是指农民用高粱秸秆加工编成的炕席,也可做其他用途,如晾晒粮食,囤积粮食(当地人称“遮子”)、做贡席等,具有通风性好、方便打扫的特性。每当秋收过后,席农们都会就地取材,或到集市买回一些秫秸,存放起来用作编席换些零花钱。
高密编席历史悠久。据当地的老席匠们口口相传,战国时期孙膑遭庞涓陷害,流浪并寓居于青岛泊里、潍坊高密一带,由于生活贫困,便用当地老百姓广泛种植的高粱的秸秆,亦称秫秸,劈成篾子,来编席子,当作一种营生。秫秸原本为白色,因为孙膑膝伤未愈,编席时鲜血滴在席子上,便形成了席子红白相间的颜色。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孙膑这位伟大的军事家,便按着孙膑的方法,编席铺在炕上。编席的手艺和在炕上铺席的风俗,从那时起在胶东流传开来,一直传承到今天,孙膑也就成为当地席匠心目中的祖师爷。
高密编席产地主要分布在井沟的孙家官庄、注沟的曹戈庄、拒城河的迟家村、呼家庄的赵家老庄等,共约200个村庄。兴盛时,有1200多户从事编织,年产7万余领。其中以赵家老庄的戴氏编席最为出名。
高密编席的主要原料是高粱秆。高粱秆破开去瓤,浸泡后,用刀刮出来,红的是红皮的,白的是白皮的,合着编就是花色的。工具主要是各种刀具。高粱秆是圆的,用小刀破开,去净瓤,然后就是编席用的皮子根据尺寸编席。高度是越高越好,劈出来的篾子长,编席时少费事。
高密席编原材料高粱杆
高密席编工具
劈篾子是个手艺活。弯弯的篾刀,在秫秸与左手虎口中运行,“咔咔”声响,整棵秫秸一分为二或是一分为三,宽窄一致。篾子劈好后放到背阴处,洒上水让它洇透。因为地靠五龙河,很多席匠就把篾子在浅河沿里泡上一天,捞上来醒一晚上,就可以用篾刀把轧熟的秫秸瓤子刮掉,整个篾子就算完成了。
高密编席一般是先纵向铺好经蔑,而后挑二压二从席子的中心对角线开始依次横向编织,两边依次递减形成直角三角形。待半个席子编好后再用同样的方法,编织另外那一半,最后收角、压边,一领席子就算完成了。对此,这套编席程序还有一个口诀,“先放趟子,后揽口子,然后装角传篾子。中间传,两头装(角),编下边,用细梢。挑一粗杆,梢挑一根,一根压三根。编上边,梢挑四根,一根压三根。”
高密席编工艺之破杆
高密席编工艺之编制
高密编席具有均匀、严密、美观、耐用等优点。过去农村睡火炕的人家,大都铺花席。由于原材料高粱本身抗病虫害能力强,种植阶段不需喷洒农药,秸秆透气性好,对当地居民身体有利,在炕上铺一领红席一度成为当地百姓婚庆嫁娶、欢度年节的风俗习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火炕在农村越来越稀少。即使有火炕,很多也不再铺席,而是改用了花花绿绿的人造革、地板革,虽然看着好看,价格便宜,但不保温,不抗磨,远没有用庄稼骨骼编织的席子亲切、耐用。很多编席艺人易辙改行,想学这门手艺的人变得寥寥无几。
高密席编代表性传承人戴金华
幸运的是在这门手艺面临失传的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这项传统技艺的认知。艺人们重新捡起这门手艺并加以改进,编制出许多既具实用性又具欣赏性的工艺品。戴金华、戴照福、王秀萍等老席编艺人,现仍在村里从事和传播着编席技艺。他们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高密的编席获得了新生机,引起顾客的青睐和争相购买,产品远销到国内各地及国外。
高密非遗项目第二十九期
文字:臧柏远
编辑:于燕/刘庆伦
审稿:王金孝
来源:高密市人文资源开发研究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