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酸的回忆(续二)
时光荏苒,来到了1975年,那年二月我们又喜得一子,春天粮食还算够吃。麦子熟了,我家五口人分了两百多斤小麦,和往年比还算可以。
我们安徽阜阳那时候主产红薯,全年的生活绝大部分都是吃红薯和红薯片。接住红薯吃红薯,春节过后红薯没有了,就吃红薯片和红薯片面。小麦少平时擀面条时,都是黄豆和红薯片磨成的杂面,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来了客人吃一点。
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秋天慢慢地到来了,高粱举起了火把,豆荚吃饱了肚皮,红薯也拱起了一堆堆的小丘。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天有不测风云,八月份河南驻马店的板桥水库溃坝,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东奔去,一路摧枯拉朽把房屋荡为平川。洪水跑了两百多地,到我们安徽临泉县境内。洪水虽然是强弓之末,但是到我们那里水也有一两深。把我们种的庄稼除高梁外,全部被吞没了。还好,人们都跑到河堤上躲洪水,没有人员伤亡。但是,我们的家园房倒屋塌,成了一片废墟。我们的生活,一下又陷入了困境。
古语:庄稼老头不用鬼,就怕四·七月里两场水。(阴历七月)人只要想活命就必须得吃饭,我们就把泡了一个星期的发臭的小麦,晒干磨成面粉做馍吃,那一股股臭气实在难以下咽。
第二件就是住。每家自己搭个小窝棚住,窝棚又矮又小。我家老宅留给了弟弟,我从庄外自己用泥土搭了一个十平米的小窝棚,因为我搭的小窝棚距离我家老宅比较远,我和弟弟分了家,除分了十多斤红薯面和两个碗外什么也没有。勺子是一个邻居看到我家没勺子,给了我家一个旧勺子用。因为弟弟还没有结婚,欠八十块钱的外绩分给了我。
安好家后,为了生活我家自留地里抢种了油菜·菠菜等速长蔬菜。政府每天每人供应一斤粮,那年头没有副食品,没有油水,一斤粮食根本不够吃。后来只有一半青菜一半粮艰难度日。虽然吃不饱,但是生产队的活还得天天干,每天待上午或者待黑,饥肠辘辘,头晕眼花实在不是滋味。
我比社员们好一点,因为我是民办教师,当时没教室,只好在小树林里露天上课,后来天冷了,在县教育委员会住大队的工作队的帮助下,社员每人捐三十块砖,也就是挖被洪水冲倒的房子,墙根脚的砖头。用砖砌成墙垛,上面用毛竹和油毡,北面是用芦蓆围起来当后墙,南面没有墙。实际就是个厂棚。冬天寒风灌进教室里,冷得孩子们的脸和手红红的,裂开了血口子。
还有一大困难就是手里没钱,买盐·买煤油·买火柴这些都没着落,后来我听说河南杨埠收笤帚,我就拉着架车,到河南洪水没到的地方,买了几百斤脱过粒的高梁穗,我每天晚饭后扎十把笤帚,坚持了几个月,卖了贴补家用。那年过春节大部分家庭都没买肉,我还买了五斤猪肉七斤粉丝,邻居们还很羡慕。
不愁吃穿的日子感觉过得快,象那时候吃不饱的日子,感觉过得特别慢。熬啊熬终于熬到1976年麦季,洪水过后那年小麦种植面积特别大,加上土地被洪水泡了几天,土地比往年肥沃,产量也有所增加,我家三口人分了从来没那么多的小麦,一下分了四百多斤,我们喜欢得不得了。
现在回想起来以前过的那日子,还有些后怕。改革开放分田单干后,老百姓获了自由,日子越过越好,缺衣少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时光荏苒,来到了1975年,那年二月我们又喜得一子,春天粮食还算够吃。麦子熟了,我家五口人分了两百多斤小麦,和往年比还算可以。
我们安徽阜阳那时候主产红薯,全年的生活绝大部分都是吃红薯和红薯片。接住红薯吃红薯,春节过后红薯没有了,就吃红薯片和红薯片面。小麦少平时擀面条时,都是黄豆和红薯片磨成的杂面,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来了客人吃一点。
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秋天慢慢地到来了,高粱举起了火把,豆荚吃饱了肚皮,红薯也拱起了一堆堆的小丘。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天有不测风云,八月份河南驻马店的板桥水库溃坝,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东奔去,一路摧枯拉朽把房屋荡为平川。洪水跑了两百多地,到我们安徽临泉县境内。洪水虽然是强弓之末,但是到我们那里水也有一两深。把我们种的庄稼除高梁外,全部被吞没了。还好,人们都跑到河堤上躲洪水,没有人员伤亡。但是,我们的家园房倒屋塌,成了一片废墟。我们的生活,一下又陷入了困境。
古语:庄稼老头不用鬼,就怕四·七月里两场水。(阴历七月)人只要想活命就必须得吃饭,我们就把泡了一个星期的发臭的小麦,晒干磨成面粉做馍吃,那一股股臭气实在难以下咽。
第二件就是住。每家自己搭个小窝棚住,窝棚又矮又小。我家老宅留给了弟弟,我从庄外自己用泥土搭了一个十平米的小窝棚,因为我搭的小窝棚距离我家老宅比较远,我和弟弟分了家,除分了十多斤红薯面和两个碗外什么也没有。勺子是一个邻居看到我家没勺子,给了我家一个旧勺子用。因为弟弟还没有结婚,欠八十块钱的外绩分给了我。
安好家后,为了生活我家自留地里抢种了油菜·菠菜等速长蔬菜。政府每天每人供应一斤粮,那年头没有副食品,没有油水,一斤粮食根本不够吃。后来只有一半青菜一半粮艰难度日。虽然吃不饱,但是生产队的活还得天天干,每天待上午或者待黑,饥肠辘辘,头晕眼花实在不是滋味。
我比社员们好一点,因为我是民办教师,当时没教室,只好在小树林里露天上课,后来天冷了,在县教育委员会住大队的工作队的帮助下,社员每人捐三十块砖,也就是挖被洪水冲倒的房子,墙根脚的砖头。用砖砌成墙垛,上面用毛竹和油毡,北面是用芦蓆围起来当后墙,南面没有墙。实际就是个厂棚。冬天寒风灌进教室里,冷得孩子们的脸和手红红的,裂开了血口子。
还有一大困难就是手里没钱,买盐·买煤油·买火柴这些都没着落,后来我听说河南杨埠收笤帚,我就拉着架车,到河南洪水没到的地方,买了几百斤脱过粒的高梁穗,我每天晚饭后扎十把笤帚,坚持了几个月,卖了贴补家用。那年过春节大部分家庭都没买肉,我还买了五斤猪肉七斤粉丝,邻居们还很羡慕。
不愁吃穿的日子感觉过得快,象那时候吃不饱的日子,感觉过得特别慢。熬啊熬终于熬到1976年麦季,洪水过后那年小麦种植面积特别大,加上土地被洪水泡了几天,土地比往年肥沃,产量也有所增加,我家三口人分了从来没那么多的小麦,一下分了四百多斤,我们喜欢得不得了。
现在回想起来以前过的那日子,还有些后怕。改革开放分田单干后,老百姓获了自由,日子越过越好,缺衣少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