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稻根须

糯稻根须,中药名。为禾本科糯属植物糯稻 Oryza sativa l.var.glutinosa Matsum的根茎及根。具有固表止汗,益胃生津,退虚热的功效。主治各种虚汗兼有口渴、病后阴虚口渴,虚热不退及骨蒸潮热等。

中文名称

糯稻根须

拉丁文名

Radix Oryzae Glutinosae

别名

稻根须、糯谷根、糯稻草根

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归肺、肾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固表止汗,益胃生津,退虚热。
主治

1、主要用于各种虚汗兼有口渴、病后阴虚口渴,虚热不退及骨蒸潮热等。

2、西医诊为多汗、盗汗等证属久病体虚,正气不固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60-120g。以鲜品为佳。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丝虫病(乳糜尿):糯稻根250-500g,可酌加红枣。水煎服。(《中草药学》) 

2、治肝炎:糯稻根、紫参各62g。加糖适量煎服。(《中草药学》)

3、治疗肾病综合征:生地黄、糯稻根须、川芎、黄芪、水蛭等组成益肾汤,治疗肾病综合征有效。

4、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糯稻根须、黄花败酱草、半枝莲、红车前草根、石斛、半边莲等药内服,同时将糯稻根须(烧灰)、芭蕉根、矮桃草、川牛膝(均用鲜品)煎汁擦洗身体,治疗晚期肝硬化重度腹水,水湿蕴留于肌肤者有效。

相关配伍

1、糯稻根须配黄芪:糯稻根须甘平,功专固表止汗,退虚热;黄芪甘温,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两药伍用,一方面能益卫固表,同时又兼能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见肌表不固,表虚自汗等。

2、糯稻根须配大枣:糯稻根须味甘性平,主人心经,能养心阴,敛心液,故有较好的固表止汗之功,同时还可益胃生津;大枣甘温,药性平和,入脾胃善补中益气,化生营血。两药伍用,既能补气固表止汗,又能化生营阴,充盈血脉,使因汗出过多而损失的津液得以补充。适用于治疗虚汗等。

鉴别用药
浮小麦与糯稻根须:二药均具有敛汗除蒸的作用,用于自汗、盗汗和骨蒸劳热。但浮小麦甘凉,能敛虚汗,并有益气养心作用,可用于自汗、盗汗。浮小麦还有益气阴及除热作用,可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糯稻根须能止虚汗,用于自汗、盗汗;还能退虚热,并兼有益胃生津作用,可用于病后阴虚口渴,虚热不退及骨蒸潮热等。
相关药品

虚汗停颗粒。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糯稻收割后,挖取根茎及须根,除去残茎,晒干。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全体集结成疏松的团状,上端有分离的残茎,圆柱形,中空,长2.5-6.5cm,外包数层灰白色或黄白色的叶鞘;下端簇生多根须根。须根细长而弯曲,直径1mm,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表皮脱落后显白色,略具纵皱纹。体轻,质软,气微,味淡。

饮片性状
参见药材性状。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禾本科糯属植物糯稻。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m左右。秆直立,圆柱状。叶鞘与节间等长,下部者长过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狭长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叶片扁平披针形,长25-60cm,宽5-15mm,幼时具明显叶耳。圆锥花序疏松,颖片常粗糙;小穗长圆形,通常带褐紫色;退化外稃锥刺状,能育外稃具5脉,被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程3脉,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雄蕊6;花柱2,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粒饱满,稍圆,色较白,煮熟后黏性较大。花、果期7-8月。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道地产区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长环境
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我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