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晒谷场

丹溪古镇,将军之乡。

我的家乡的晒谷场,也是红坊大队第六生产队晒谷场(吴屋坪),是我们心中不可忘却儿时欢乐园。

每年到了盛夏,摊晒谷子则是每个生产队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稻谷收成后,都要充分晒干放进谷仓库保管,部分上交国家或分配到每户人家。清晨,就要把晒垫(谷笪)拿出来铺在地上,箩筐装满谷子挑出倒在晒垫(谷笪),接着用木耙(趟耙)把谷子均匀推开凉晒,过了一两个时辰分别捡起晒垫(谷笪)的四角,又把谷子集中在晒垫中央,然后把谷子摊平。如此反复的循环着,若是天空晴朗,晒谷人还得呆在家里,做其它的家务。

晒谷子最大的担扰是下雨,这使我们不得留意天气的变化,一旦乌云滚滚或晴天突然来了霹雳,紧接着便传出苍老或清脆的声音“要下雨了,孩子们"快出来收谷子呀"。声音像嘹亮的军歌,促使屋内的人便十万火急地跑到晒谷场,使出一切便捷的方法,迅速把谷子收回屋内。如果动作迟缓或马虎大意导至谷子被雨水淋湿则“死老天爷,你安的是什么心呀"。当夕阳落到山那一边,屋顶上不时飘来淡青色的炊烟,我们便开始收谷子起来。

晒谷场承载着过去我们丰收的喜悦,也荡漾着我们童年、少年时代的诸多快乐梦想,也是生产队里一个热闹的去处。收割季节的忙碌自不必多说,说平时队里开会,晒谷场就成了一个露天会场。最热闹莫过于放映员来上映露天电影也在晒谷场进行。

对于乡亲们而言,露天电影可是过去最重要的文化娱乐。一年之中,每个月都有三,五次露天电影,电影银幕通常临时搭建在晒谷场的尽头,两根柱子,一块大的白色银幕布,一台放映机和一台汽油发动机就构成电影所有元素。

要是有放电影小朋友最高兴了,把家里长椅,短凳搬在晒谷场中心占一个好位置。电影尚末上映,偌大的晒谷场以坐满了人,还有远道赶来的邻近的(张屋八队,洋背塅七,十四队)等周边生产队乡亲。每个人脸上都洋溢兴奋和期盼,电影一播人们一下子就开始安静下来,全都屏息气,全神贯注叮着银幕,随着剧情的发展,全场就会不时地爆响一阵情不自禁唏嘘。洒谷场边上还有挑担子卖花生的老叔。电影散场时,人们很快一哄而散,手电筒的光线四处乱射,人影在黑暗中往各个方向(石结路)蜿蜒游动一会儿晒谷上只剩放映员在那收工具,随后变得空无一人。

当然,在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眼里,晒谷场就是我们不可多得乐园,只要不晒谷子,每天放学后,我们就会陆续从家里跑出来汇聚到晒谷场上玩,要不跳绳、‘跳房子'、老鹰抓小鸡、打陀螺、推铁圈(车簸箕夹)等都是我们喜欢的游戏,直到傍晚时分,父亲母亲叫唤多次,才极不情愿地回去。

时光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晒谷场盖上房子,是红坊村革新巷吴屋。(文/涂淮英)

照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