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种植技术模式,露地谷子抗旱高产栽培技术

谷子生产潜力受制于品种的遗传特性、生态环境以及栽培措施的能动调节作用。变动较大的降水资源和可以人为调控的品种及土壤肥力条件等是限制谷子产量的关键因素。气候生产潜力,即光、温、水三者的共同作用为谷子的产量提供了较大的增产潜力。干旱地区的降水量,是谷子田水分的唯一来源。在谷子的生长季节中,春旱、初夏旱乃至伏旱时常发生,降水的时空分布左右着气候生产力的高低。因此,因地制宜选择适应并能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进行科学合理的栽培,是提高产量潜力的主要措施。

一、加深熟化耕作层

秋季深耕可以熟化土壤,改良土壤结构,增强保水能力,加深耕作层,利于谷子根系下扎,使植株生长健壮,从而提高产量。秋深耕一般25~30cm。秋季整地要做好深翻、镇压保墒工作,对于原土层深厚,但多年浅耕形成了犁底层的谷田,要采取深松或深耕深翻等措施,打破犁底层,有显著增产效果。深耕翻结合增施农家肥和化肥,有利于粪土相融,加速土层的熟化作用,是高产田培肥的重要举措,应大力推广。

二、改良土壤结构

对于沙土和黏土地块,要加强土壤的改良工作,沙掺黏、黏掺沙或黏土多施细煤渣,多施农家肥,以改变土壤颗粒成分的组成,提高土层的通透性,调节地温,增强土壤的抗旱防涝能力和出苗保苗能力。

三、轮作换茬,用养结合

连作田一是病害严重,二是杂草多,三是大量消耗土壤中同一营养要素,致使土壤养分失调。

谷子不宜重茬,因为谷子是须根系作物,有着较强的吸收土壤水肥的能力,常造成“竭地”。加之谷子的白发病、黑穗病等又是土传病害,如果连作必然造成病害扩大蔓延,使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失去平衡,土壤养分供应失调,导致减产。因此,必须进行合理轮作倒茬。谷子较为适宜的前茬依次是豆类、马铃薯、麦、玉米等。高粱、荞麦和燕麦茬则较差,应尽量避开。

四、平衡施肥

常规施肥要做到一是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可以相互促进,提高肥效,改良土壤结构;二是前茬施肥和当茬施肥相结合,应实行合理的轮作施肥制度,前茬增肥培肥地力,当茬施肥补偿地力,用养结合,平衡施肥;三是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的作用是既能培养地力,改良土壤,又能供给谷子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此外,在旱作中,肥料为基肥深施后,有利于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旱能力,同时减少追肥数量和次数,也有利于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谷子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因此要提倡施足基肥,早施基肥,追肥为辅。

基肥在播种前结合深耕整地一次施入,一般以农家肥为主,高产田以75t/hm2~112.5t/hm2为宜,中产田22.5t/hm2~60t/hm2为宜。如将磷肥与农家肥混合沤制作基肥效果最好。谷田基肥以秋施或早春施入较好。

种肥在谷子生产中已作为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而广泛使用。氮肥做种肥,一般可增产10%左右,但用量不宜过多。以尿素做种肥时,用量以15kg/hm2为宜,但不能与种子混合播种。此外,农家肥和磷肥做种肥也有增产效果。

追肥增产作用最大的时期是抽穗前15~20天的孕穗阶段,一般以纯氮90kg/hm2左右为宜。氮肥较多时,分别在拔节期追施“坐胎肥”,孕穗期追施“攻粒肥”。在谷子生育后期,叶面喷施磷肥和微量元素肥料,也可以促进开花结实和籽粒灌浆。

五、播种

(一)良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优良品种,西吉地区比较好的品种有陇谷6号、陇谷10号、陇谷11号等。

做好种子处理,是提高播种质量,达到苗全、苗齐和壮苗的关键。“谷打三壮”,即苗壮、秆壮、穗壮。三壮之中苗壮是关键,它是秆壮、穗壮的基础。做好种子处理,是提高播种质量达到苗全、苗齐和壮苗的关键。对种子处理一般采用先晒种后用“三洗一闷一拌”处理。晒种即选择晴天中午晾晒3~4时,晒种3~5天。“三洗”即“一洗”,用清水漂去秕籽粒。“二洗”,用10%~20%盐水漂洗去大粒籽;“三洗”,用清水洗去种子上的盐分;“一闷”是将洗选好的种子用种子量0.2%~0.3%的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白发病,用种子量0.2%~0.3%的75%粉锈宁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黑穗病;拌种后堆闷6~12时再播种。

(二)播种期与播种方式

适期播种是保证谷子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西吉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

谷子播种方式有耧播、沟播、田间微垄集流种植等。耧播是传统的种植方法,传统的双腿耧已经很少使用,现在使用较多的是能自动下籽的畜力三、四行播种机,播种时行距调整为30cm,根据播量混合适量的肥料或经过处理丧失发芽能力的谷子种子,以保证密度合理。在山坡地种植采用沟播,播种后留沟,播沟不耱平,以便接纳雨水。田间微集流种植,能够改善和优化农田水分调控能力,具有集流增墒效果,增产增收明显。微集流种植采用宽带型(垄沟比50∶60)和窄带型(垄沟比40∶40)两种方法。根据试验,在肥水相同条件下,两者产量分别达到3328.5kg/hm2和4128.0kg/hm2,较传统露地种植分别增产59.8%和100.7%。

(三)播量与密度

谷子播量一般为10kg/hm2左右,播种深度3~5cm,土壤墒情好的播种量要减少,播后镇压1~2次,使种子和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吸收水分发芽和出苗。一般旱地留苗37.5万株/公顷~45.0万株/公顷。

六、田间管理

(一)补苗、间苗、定苗

谷子出苗后要及时到田间进行查苗。若有缺苗断垄地段应及时进行补苗。其方法根据不同缺苗情况,分别采用趁墒补种、催芽补种、移栽补苗等措施。当苗高3~6cm,有3~4片叶时进行定苗。间苗和定苗应注意拔除瘦弱苗、有病苗,留壮苗、健苗,留苗均匀,达到每亩留苗的合理密度。

(二)中耕、培土

谷子苗期生长较慢,容易受杂草的危害,应及时中耕除草。在除草时应除早、除小、除了,除草结合中耕培土和间苗进行,以达到除草、松土增温、保墒的作用。一般中耕三次,掌握“头遍浅、二遍深、三遍不伤根”。第一次中耕因苗小结合间苗进行浅中耕,除草松土。第二次与第三次中耕结合培土进行,培土具有调节土壤养分和水分的作用,并可防止倒伏排涝。培土时要细致,防止伤苗、伤根。

(三)追肥灌水

谷子拔节期和孕穗期是需水肥最多的时期,是促壮株、攻大穗的关键时期。若肥量少时,在谷子枝梗分化时结合灌水(降雨)一次性追施。若肥多时,在拔节期和孕穗期结合灌水(降雨)分两次追肥,灌水(降雨)后锄地松土,促进谷子正常发育。

(四)防治病虫害

主要病害是白发病和黑穗病;虫害主要是粟凹胫跳甲和粟灰螟及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防治措施:①白发病:用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②黑穗病: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0.3%拌种。③白发病、黑穗病混合发生地区可用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加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2)混合均匀按种子重量0.3%拌种。④粟凹胫跳甲:田间枯心为1%~3%进行防治。用3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喷雾,低容量喷雾。⑤粟灰螟:在谷田发现千株谷苗有卵2~5块时,应立即防治。用2.5%溴氰菊酯乳油100~150mL,兑水11.5kg稀释后,拌细土10~20kg,顺垄撒于谷苗根部。⑥防治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30mL,兑水200mL拌种10kg。

七、及时收获

籽粒硬化,谷穗“断青”为成熟标准,此时谷粒显现该品种固有颜色。当近期有大风来临时,要突击割倒,防止大风造成掉粒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