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旱作高产栽培技术,科学管理方式,以下几点一起看看吧

谷子抗旱耐脊,对土壤水分利用率高,具有良好的高产稳产性,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农业产区占有重要地位。延安地区水资源不足,以旱地为主,提高谷子产量和品质对当地农业发展极为重要。所以,对谷子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谷子(张杂谷10号)示范推广种植区域、配方施肥、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为延安旱作谷子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1高产推广示范基地情况

延安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于2016年度将示范推广基地设在志丹、吴起、子长、延川、延长、安塞、甘泉和宝塔8县(区),实施面积333.33h㎡,其中子长、安塞各66.67h㎡,其余6县各33.33h㎡;于2017年将示范推广基地设在志丹、吴起、子长、延川、延长、富县、甘泉和宝塔8县(区),实施面积373.33h㎡,其中志丹、子长和甘泉各66.67h㎡,宝塔和富县各53.33h㎡,延川33.33h㎡,吴起20h㎡,延长13.33h㎡。示范推广地区属梯田旱地,中下等肥力,耕层厚度20cm。

2特征特性

2.1品种来源

张杂谷10号是张家口农科院选育的抗除草剂杂交种,其示范推广供试种子购于种业公司。

2.2品种抗性

2016-2017年2年示范推广试验显示,张杂谷10号植株高矮适中,平均株高97cm,抗倒伏性较强;同时在不同示范地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示范区均为梯田旱地,在谷子生育期内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天气,张杂谷10号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综合2年的示范推广试验表明,张杂谷10号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2.3 产量性状

张杂谷10号在延安8个县区示范推广中,表现出高产性和稳产性。2016年张杂谷10号最高每667㎡产562.7kg(甘泉县),平均每667㎡产510.5kg;2017年最高每667㎡产524kg(宝塔区),平均每667㎡产466.6kg。综合2年的示范推广试验表明,张杂谷10号具有较强的丰产性。

2.4 生育期

2016-2017年参试张杂谷10号示范推广各县(区)全生育期表现不尽相同,平均为124d左右。

3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3.1 播种期及种植密度

4月下旬深翻耙耱造墒,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每667m2追施尿素15kg。5叶期喷药间苗,留苗密度2.0万株/667m2。6月中旬、7月中旬各中耕除草1次。

3.2 配方施肥

据测定,每生产子粒100kg,—般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素2.5-3.0kg、磷素1.2-1.4kg、钾素2.0〜3.8kg,氮、磷、钾比例大致为1:0.5:0.8。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3要素的要求不同。出苗至拔节需氮较少,占全生育期需氮量的4%〜6%;拔节至抽穗需氮最多,占全生育期需氮量的45%〜50%;子粒灌浆期需氮量减少,占全生育期需氮量的30%以上。播前深翻耙耱造墒,施足底肥,每667㎡施农家肥2000kg、有机肥25kg、碳酸氢铵和磷肥各50kg,拔节期每667㎡追施尿素15kg。

3.3 土壤改良

谷子对土壤要求不高,黏土、砂土都能种植,但以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丰富的砂质壤土或黏质土为最宜。谷子喜干怕涝,特别在生育末期需水量不大,若土壤水分过多,易造成烂根,致使早枯死熟,应及时排水,防止土壤蓄水过多。谷子适宜在微酸和中性土壤上生长。合理进行轮作,谷子对前茬土壤反应比较敏感,而本身又怕迎茬或重茬,一般以前茬为豆类、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的土壤为宜。适时进行深耕,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土壤深翻,优点主要有:一是疏松土壤,加厚耕层,改善土壤的水、气热状况;二是熟化土壤,改善土壤营养条件,提高土壤的有效肥力;三是建立良好土壤构造,提高作物产量;四是消除杂草,防除病虫害。

3.4垄作栽培

起垄覆膜栽培可有效提高地温,使土质疏松,主要概括为:一是可有效提高地温,改善苗期根系生长环境,开沟起垄增加土地表面积,因此土壤接受太阳辐射面积相应增加,再加上地膜覆盖,所以耕地层地温明显提高;二是改善土壤结构和田间环境,减轻病虫危害,开沟起垄可加厚耕作层,增加土壤孔隙,增强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氧气含量,从而增强作物根系氧气供源,改善根系外环境,同时开沟起垄还能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有效降低田间湿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三是开沟起垄的宽窄高均匀,垄上种植谷子,便于田间机械化作业。开沟起垄前深翻土地0.3m,耕翻后晾晒10d左右,再起垄覆膜等后续作业,起垄规格为垄距1m,垄面宽0.6m,垄高0.3m。

3.5中耕除草

谷子不适宜连作,要经常轮作倒茬,前作收获后应灭茬,及时深耕接纳雨水,提高水分利用率。早春季节常采取顶凌耙耱和镇压等措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有助于保苗和促进根系生长。整个谷子的生育期内至少确保3次中耕除草,并适当进行根外追肥。其中在幼苗期内做到有草必除,以免杂草影响谷子生长,并结合追肥进行。外露杂草,可直接拔出,膜下杂草用小型钩铲小心清除,保证不损坏膜

3.6 综合防治病虫害

在生产中,谷子的病害主要有白发病和黑穗病等,虫害主要有粟灰螟和茎条甲等。根据各病虫害危害、侵染和发病规律,主要防治措施有:一是农业防治。使用腐熟的农家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谷子不宜连作,实行轮作倒茬。二是生物防治。保护田间七星瓢虫和蜘蛛等有益生物;选择种植抗病品种。三是物理防治。用高压泵、黑光灯和黄色粘板等设备诱杀成虫;人工捕捉老鼠、小地老虎、蛴螬等;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虫害;及时拔除病株,防止大面积侵染。四是化学防治。用35%的瑞霉素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处理,可预防白发病的发生;用50 %的多菌灵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可预防黑穗病的发生;用30%的辛硫磷拌土使用(配制方法:50%辛硫磷乳油50-100mL稀释10倍,拌土20kg)或30%的吡虫啉喷雾预防部分虫害;用90%的敌百虫千倍稀释液喷雾,预防粟茎跳甲的发生。生产绿色谷子,要按照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的总原则进行。

4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期主要根据谷子子粒成熟度确定,通常情况下在谷子蜡熟期末到完熟期收获比较适宜。适时收获是保证谷子增产提质的重要环节,过早收获,子粒未完全成熟,造成子粒瘪瘦不饱满,谷穗和茎秆叶片含水量高,在堆放过程中容易造成谷子发热和发霉;收获过晚,茎秆易倒伏,谷穗易折断,谷粒易脱落,如遇强风穗粒相互摩擦造成落粒或容易引起谷子倒伏,遇阴雨天气容易引起穗粒发芽,影响子粒品质,造成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因此,当粒色变为本品种固有色泽,子粒变硬,应及时收获。谷子脱粒后应及时晾晒,当含水量降到13%以下时,可入库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