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黏饽饽

东北的黏豆包,本来是叫饽饽的,只是最近这三五十年,才慢慢地被人们改称了黏豆包。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叫它饽饽,或是叫黏饽饽。


黏饽饽(网络图片)

在东北话里,饽饽一般指黏豆包,但其他面点也可泛称饽饽。为了区别,一般称黏豆包为黏饽饽。

制作黏饽饽的面,为黏高粱米

黏高粱米(网络图片)

面、大黄米、小黄米面、糯米面四种。

黏高粱,因为产量低,种植面积

黏高粱(网络图片)

较小。其秸秆高,质地柔软,适于编席子、房箔、茓子、栅子等,也用作捆扎其他物品的绕子。它的穗头较长,一般用于制

笤帚糜子(网络图片)

作笤帚,称为笤帚糜子。过去的

黏饽饽,以黏高粱米面的最多。


大、小黄米即具有黏性的黍米和

大黄米(网络图片)

粟米,就是黏糜子和黏谷子,这

黏糜子(网络图片)

是东北地区的传统农作物,从在红山文化以前就已种植,至少有

黏谷子(网络图片)

五千年历史了。大黄米的质量优于小黄米,不论做饽饽还是包粽子,都是如此。

糯米就是黏稻米,过去不多见,

黏水稻(作者摄)

现在一般称江米。

包饽饽之前,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淘米。过去,农村在过年前有三件大事,就是“杀猪、淘米、做豆腐”,不说包饽饽。问别人是否包饽饽了,也说:“你淘米了吗?”

淘米,要淘两到三遍,晾干后才能磨面。水淘之后的米质疏松,

用碾子磨面(网络图片)

碾米时比较省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面的黏度,吃起来味道更好。

包饽饽之前还要发面,这蒸馒头的道理是一样的。

黏饽饽是豆沙馅,与白面豆包的

黏饽饽的豆沙馅(网络图片)

馅是一样的。用的豆子,我们叫

爬豆(网络图片)

爬豆,也叫小豆。用作馅儿的豆子,要事先煮熟。

还有,过去包饽饽,都是用苏子叶做衬底的。每一个饽饽,底上都粘上一片苏子叶,与饽饽一起蒸熟,一起吃掉。用苏子叶做衬底的饽饽有一股清香,比没有苏子叶的饽饽好吃多了。秋天,农

苏子(作者摄)

户人家都会采摘一些苏子叶,用线穿成一串,系在房箔上焙干。

黏饽饽一般都是一次包完,然后冻在缸里,现吃现蒸。过去的天气比较寒冷,家里一般把冻豆腐、肉柈子、黏饽饽、秋子梨放在一口鼙缸里冻上,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以后。

蒸熟的黏饽饽可以在放到锅里油煎,称为炉饽饽,外焦里糯,非常可口。也可以放到炉子上烤,火盆里烧,味道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