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易:老济南人的诗与城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董欢欢 济南报道

“青石板上泉水流动、户户垂杨的景色,是老济南在我心里的样子,创作这首《诗与城·济南》对我来说是水到渠成。”今年11月份,一首《诗与城·济南》在历城二中的校友群中引发了关注,它的作者刘易毕业于历城二中初中部,转眼人到中年,再看济南的山与水,他有很多话想说。

诗与城 流淌在记忆中的济南旧景

“20岁30岁的时候不觉得,到了一定年龄,对家乡的思念就沉淀下来,又泛起来了。”刘易是一名电力工程师,说话却有股书卷气。从历城二中初中部毕业后,他到山东电力学校求学,毕业后,开启了自己的电建生涯。

近些年,他东奔西走,国内国外忙个不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去广西工作,他在火车上站了二十几个小时,到了目的地脚就肿了好几天。“那时候真的很苦,工作地点的房子很小,没有空调,老鼠掉在身上,我用手一挥它就跑了。”后来到了国外,英语沟通能力受到了挑战,工作之余,刘易自学英语,翻译了两本英文书籍。“刚去国外的时候,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能保证,但是涉及工程的一些术语就不知道怎么说了,翻译书籍也是为了提高英语能力,四五点钟工程部只有我一个人起来(学习)。”

2021年的金秋时节,刘易回到国内休假,在济南的山与水中,一首《诗与城·济南》,混合着他童年的记忆和时间的感慨被创作出来。

“歌词是我自己写的,给朋友一看他说写的还挺好,就帮我谱了曲。”今年10月初的一个上午,临起床之前,刘易来了灵感,一蹴而就写下一首关于济南与秋的诗歌。

济南的秋天是怎样的?

老舍笔下,济南的秋天是诗意的。“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山不动,水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生,是济南,是诗。”

在刘易的歌中,济南是“千年一城”,秋天是柳荫、曲水亭街、剪子巷,济南在秋天的剪影仿佛一个“童话”。

“小时候我们‘进城’玩,可以看到水稻,黄河堤坝往南有很多荷花。黑虎泉、护城河附近有垂柳、泉水,秋天阳光也不是很强烈,空气中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浮动。”刘易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他的岳母也是老济南人,住在老城区著名的取水点王府池子附近。“岳母和我说起过以前济南城区的样子,再加上我童年的记忆,也长写东西,就很自然地写出来了。”

歌曲发表后,刘易“觉得还行”。“媳妇比我还激动,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红包。”刘易笑着说。

“人想写东西,从哪来,从冲突中来”

“我人生最快活的时候,一个是在历城二中初中部住校的时候,那时候小孩子也多,我就‘放飞自我’,挺快活;另一个就是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手里有了钱,白天工作,晚上就出去玩。”说到这里,刘易不自觉地笑了起来,“我上初中的时候很调皮。”

能有多调皮?拿着铁锨把学校菜园中的南瓜全铲成了两半,晚上在操场上骑自行车玩,被校长追在后面喊“谁呀”“谁呀”。

从山东电力学校毕业后,刘易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地上抡大锤。刘易笑着说,那时候白天挣了钱,晚上就出去玩,“天天抡大锤,我还很喜欢干这体力活。”后来他做了管理工作,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没有了当初的那种快乐,心里就放不下过去的生活了。

“我在路上想,人想写东西,从哪来?从冲突中来。”在刘易看来,现实生活和想要的生活不一样时,人就有了写作的欲望。

工作多年,刘易用诗的形式写了很多不同的风景。

《泰国塔瓦黄昏》:“蛰虫吟唱黄昏足,古木连枝晚愈深”。

《淮南诗两首》其一:荒村避世亦初秋,更喜青山立屋头。

《天山脚下立春有记》:云海橙红连野树,长河冰释泛苍根。

“工作中,一天基本上就在工地,很累。有的人可能一回到宿舍就看看手机,然后就休息了。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每天健身和学习。”刘易坦言,工作中与家人的聚少离多,国外工作的艰辛,对身体和精神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有了爱好以后,对自己有一种肯定(的评价)。肉体的自己在那干活,精神的自己在另一个层面上活着。”

怎么从平常的日子里解脱出来呢?

儒家经典著作和苏轼的豁达乐观对刘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记忆最深的是苏东坡的文章,读了之后很激动。”

苏轼一生被贬三次,以吃闻名,留下了很多作品和以“苏东坡”冠名的名菜。被贬惠州时,苏东坡首创“焦盐排骨”,也就是著名的“羊蝎子”。在给弟弟子由的信中,苏东坡生动描述了羊脊骨的烹饪方法,书信中“众狗不悦”一语尤显幽默。

“刚到国外的时候,百般不适应,走到哪外国人都侧目。我就靠锻炼身体撑了下来,不管多忙,我都要抽上一个小时健身,身心就放松了。”刘易说,如果没有这个习惯,他可能也撑不下来,而写诗又让他开始欣赏异国他乡的美丽。“我平时话很少,不知道说什么,但心里并不孤独”。

刘易说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国外待了七八年,和外国人打交道十几年,刘易在文化的碰撞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些新的、深的理解。

他给儿子讲《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现在怎么理解,怎么用?是主动还是被动?

“小时候家里有线装民国版的《论语》,看不懂。上中专的时候有时间读一读,出国之后,与外国人打交道,回过头来重新学习,又有了新的理解。”

回忆起在历城二中初中部的“粗放”生活,刘易感谢老师们的宽容。

“我们数学老师徐民忠问我,小孩,做作业是为啥?我说为了做完作业。老师告诉我做作业是为了学会,要是光做作业那不成练字啦?”1974年出生的刘易,今年47岁了,他对小时候看不懂的《论语》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他觉得人需要一点“灵思”,也需要学以致用,而他所怀念的是,是以前生活上的朴素和性格上的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