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打造“谷子生产基地” 科研团队和企业携手将在喀什地区建首个谷子育种亲本库

新疆谷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喀什地区叶城县的沙漠中,用膜下滴灌的栽培方式,利用井水浇灌,推广示范种植7000亩小米,被称为“沙漠小米”。 (记者江斌伟 通讯员周伟摄)
新疆网讯(记者江斌伟)在新疆南疆,不仅能种小麦、玉米、棉花,如今还能种谷子,产出金灿灿的小米。2023年1月1日,自治区重点研发专项《南疆复播谷子优良品种制种及简约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以下简称项目)将正式立项启动。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而谷子首次纳入自治区重点研发专项后,未来三年,科研团队和企业联袂,将在喀什地区构建谷子育种骨干亲本库,积极打造“谷子生产基地”,借力科技创新“出圈”。这对提高区域谷物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保障饲草供给、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团队缘何钟情在南疆“捡漏”种谷子
“如同捡漏,我们‘捡了一季’,非常有发展前景。”谈到在南疆种谷子,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所长徐麟打了个比方。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耿洪伟对这个项目的前景亦信心满满。
该项目为自治区科技厅科技“两重”项目,即重大专项和重大研发,也是谷子产学研联合研发的首个专项。项目隶属2022年度第三批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专项——厅地联动项目,由新疆疏勒县粥师傅谷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新疆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及新疆农业大学联合申报。
在科研人员看来,南疆发展谷子产业优势明显,无可比拟。
南疆是新疆粮食主产区,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发展作物的多熟制种植。南疆是严重缺水地区,而谷子抗旱耐瘠、生育期短、全生育期耗水量较低、适应性广,是麦后复播绿洲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理想作物。
南疆每年冬小麦种植面积达数百万亩,复播谷子发展前景向好。通过复播谷子种植,不仅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出一份力,作为优质饲料的谷草,还能缓解南疆饲草料不足的问题。
然而,由于谷子在新疆种植尚处于起步阶段,用种处于引种阶段,没有主栽重大品种,也没有与之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良种繁育体系,严重制约了谷子产业可持续发展。
让种子“生”种子,延伸谷子生产加工链条
“按照计划,未来三年我们将构建一个谷子骨干亲本库,选育优质品种,至少保存50至60个品种,让种子‘生’种子,破解难题。”耿洪伟透露。
他解释,育种骨干亲本,也称基础亲本或基本亲本,是指遗传性状稳定,在育种实践中作为亲本次数多、且选育出较多优良品种的种质资源。
谷子俗称粟,起源于我国,是旱作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栽作物。近年来,随着谷子在南疆喀什地区试种成功,特别是2021年喀什麦后复播谷子亩产403公斤的测产记录出现,其抗旱耐瘠等优点凸显。
按照项目计划,将引进早熟、高产、抗逆、优质谷子种质资源200份以上;筛选出适合在南疆喀什地区复播种植的品种(系)3-5个,春播品种1-2个;构建谷子骨干亲本库(50-60个品种)1个。
针对目前谷子生产品种单一现状,团队还将引进国家谷子产业技术体系的谷子品种3至4个,进行示范种植,筛选产量高、品质性状好、适宜在南疆种植的谷子品种,加大新品种推广示范力度,同时延伸谷子生产加工链条,推动谷子产业健康发展。
“麦后谷子与玉米合理轮作的种植模式,虽然是夹缝中求生存,却能大幅增加单位面积粮食总产量,实现低产变高产,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让谷子做成大产业。”徐麟分析,6月收获冬小麦后,再利用南疆独特光热条件,用3个月时间可以种出谷子。谷子为浅根作物,可与深根作物玉米轮作,不与粮食和棉花争地,还具有减轻土壤退化的生态效用,且能减轻病虫草害发生。团队力争在5年至10年,将种植面积扩展到30万亩至50万亩。
“有科研单位助力,我们就有了底气,小米营养丰富,我们的产品在网上卖的也不错。”喀什地区疏勒县粥师傅谷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伟说道。2022年7月28日,由该公司和新疆农业科学院联合发起的新疆谷子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2022年春季,团队在喀什地区叶城县的沙漠中,用膜下滴灌栽培方式,推广示范种植7000亩小米,亩产280公斤,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文超认为,项目实施后,可进一步提高区域谷物生产效率,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复播谷子新模式还会多一份收益,改变只能种植蔬菜和玉米的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谈及未来前景,耿洪伟表示,“优质品种配套关键技术,一定能促进谷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南疆打造出首个谷子生产基地,建成‘杂粮之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
#乌鲁木齐头条##乌鲁木齐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