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文钱,看看宋太宗时期能买到什么,同物不同地差价如此大



一幅《清明上河图》尽显大宋京城开封的繁华景象,看着画中那宋朝人为生计忙碌的身影,我们是否也会感觉自己也身处其中呢?

民众忙碌,无外乎和我们现在人一样,都是为了钱,为了能过上好点的生活。这我们不禁要问,宋朝人过得怎么样,他们的吃、穿、住、行怎么样?

宋朝有严格的户籍制度,作为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到处出行,必须在户籍所在地遵守自己的户籍进行农业耕作,所以说住、行都受到了限制。穿着方面也是一样,作为一般的民众、商人都必有穿着黑或白色的服装,这是在宋朝初期,到了后期才有所改善。

在宋初期,当时的宋朝人穿、住、行都受到限制,所以最大的希望就都放在了吃上了。我们现在看看在宋太宗时期,一千文钱在当时能买到什么东西。



小贴士:宋朝初期,比较流行的货币是铜钱和铁钱,铜钱一般在京城周边主要的路州广泛使用,而铁钱则主要在蜀地和福建这些边远地区使用。有时四个铁钱兑换一个铜钱,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后期,蜀地铜钱紧张,交纳租税必须要把铁钱换成铜钱,所以十个铁钱才能换得一个铜钱,更有不法之徒,以十四个铁钱换一个铜钱的情况。在宋朝,金银不是主要货币,铜钱才是最主要货币。下文中我们要说到的物价,正常以铜钱为准。

在宋初,因为战争的增多,所以对于税收也是有所增加,而到了宋太宗979年,即太平兴国四年,平定北汉,讨伐契丹无功而返后,大宋往后几年无战事,百姓也得到了休息,过上了相对太平的日子。

但是随着宋朝制度的完善,作为民众日常生活必须品的盐、酒都收归朝廷专营专卖。我们现在看看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与雍熙时期,1000文钱能买什么,能维持多久。



小贴士:按照宋朝初当时通常一两银可以换一贯钱。在《宋史》中记载,在宋朝前和宋太祖时期,计算钱币时,有的会以八十或八十五个文钱算为百,到了宋太宗时期,有的地方更有以四十八为百,宋太宗最后下诏以折中的办法以七十七为百,所以一贯钱以七百七十文铜钱为准。按宋制一斤(市斤)等于十六两等于六百四十克,一两等于四十克,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现在一克银的价格,然后动手可以算一下一文钱对应现在多少钱(粗算大概一文钱相当于现在的1角4到1角9之间)。

按照这样说,宋初1000文铜钱,按一贯770文钱算,那就是一贯多了。我们现在看看这1000文钱当时普通老百姓能买到什么。

穿着方面,因为普通老百姓只能穿帛、麻制的黑白服装,像绢是丝织品在宋太宗初年当时的价格是一匹(一匹绢重大概在十两到十二两,宽二尺五分,长四十二尺)绢价格在1000到1200文钱,这不是老百姓穿的,布帛才是,一匹布帛价格在180-270文之间。因为帛、布在宋朝的织物中是最低一级,又因各地出产与供需不同,价格会有很大的浮动,所以以上只是京城附近地区。不过到了真宗初年,在岭南地区,帛布价格一匹更是在二百文钱左右。



盐谷,盐受到官方管制,所以不同地区价格差别也是相当大,在宋太祖时期,盐价格大概在四十到六十文之间。宋太宗983年时期福建各州官卖一斤盐大概要二十五文钱;同一时期的荆湖南、北路则是一斤盐价格达到六十四文钱,这价格相当于当地的稻谷三斗,一斗按照宋制算,那相当于19.2斤,那稻谷一斤就三四文钱(因荆湖南、北路此年大丰收,稻谷价格低),而米一斤五六文钱。这样算来,稻谷平均价格应该在十文每斤以下,而盐则均价在四十文钱左右,真是盐贵谷贱。

而在有些地方,当地官员与奸商勾结,更是把盐价格从几十炒到数百文钱一斤。

茶和酒也都是受官方专营专卖,茶朝廷官员和契丹国需要量大,所以卖给普通民众比较少,而酒则也有控制。



酒在宋朝有“小酒”和“大酒”之分,小酒又分二十多种品级,价格在六文到三十六文每斤不等;而大酒也有二十多种品级,价格在八文到四十八文每斤之间。蔬菜类在每斤三文钱左右,而肉类则比较紧缺,不是每家都吃得起。

这样算下来,当时的普通民众,一个月赚不了一千文钱,而每个月花在吃穿住的,可能也没剩下钱了。要是当月又买衣服,加上吃住等花费,一千文钱还不一定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