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小故事】南泥湾精神:永远的传家宝


1941年3月12日,为克服解放区面临的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封锁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响应中共中央“组织起来,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八路军三五九旅全旅指战员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将荒芜的南泥湾变成了牛羊满川、麦浪起伏的陕北“江南”。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这首创作于1943年的《南泥湾》至今还在传唱,当年面对全面封锁,广大军民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这片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1940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和非生产人员的大量增加,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物资短缺。朱德总司令从前线回延安后,去了一趟城东南近百里外的荒山野岭——南泥湾。

朱德总司令白天越山涧,晚上住破窑,吃烤山药蛋,在(对)当地农民的询问下,对南泥湾的开垦做了极为详尽的调查研究。

经过对南泥湾水土、资源的勘查,朱德总司令指示三五九旅在不影响战斗、训练的情况下,垦荒屯田,开垦南泥湾以增产粮食。1941年春,迎着依然寒冷的北风,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王震率三五九旅战士们肩挎钢枪,手握镢头,硬是在一片林海荆棘中开出了一条通向南泥湾的路,由绥德进驻南泥湾。部队进驻南泥湾后,实行屯垦,生产自救。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就到山里挖野菜;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

这些问题还都能克服,但唯独就是粮食问题,非常难解决。战士们没有粮食吃,他们就用我们看到的米糠,豆钱钱,以及野菜来充饥。豆钱钱,就是当时因为燃料非常不足,所以他们就把圆圆的豆子放在碾子上面压扁,压扁之后既能够节约(烹制)时间,而且还好消化一些,米糠呢就是当地农民用下来小米退下来的一些皮皮,这些粮食都非常难消化,但是为了能有一点力气投入到生产当中去,战士们也是依旧克服这些困难。

为了加快生产进度,提高劳动效率,指战员们还展开了劳动竞赛。三五九旅供给部政委罗章是江西人,他把家乡耕种水稻的经验传授给指战员们,使南泥湾也种上了稻田。将士们的努力,更体现在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数字上:1941年,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蔬菜实现完全自给。到1943年,开荒达到10万多亩,产粮12000石,实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的奋斗目标,做到了粮食和经费全部自给。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收获粮食37000石,并于当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0000石。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昔日荒草丛生、沼泽遍地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加上一排排整齐的窑洞,南泥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多年下来,敌人的围堵封锁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之下,战士还不忘学习,但是由于当时纸张的极度缺乏,战士们只能在石板上或者是沙盘上来练习写字,我们看到的这些被称为不花钱的油光纸的桦树皮,这里还有一枚非常珍贵的用子弹壳做成的蘸水钢笔,别看它非常简单,但对于当时的战士们来说,这个钢笔尖儿都是要用钱来买的,但是没有钱他们只能用树枝蘸一点锅底灰来写字,即便是这样艰难的条件,战士们已经从当初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情况下,已经变成了能够读书看报纸还有写字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展示了中国***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