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悠悠芦笙,拉祜族人在漫长的迁徙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造就了悠远而又鲜活的文化,他们把自己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融入到了“嘎克”之中。“嘎克”为拉祜语,意为“打歌”,在边歌边舞中拉祜族文化薪火相传。在双江,至今还较好保留着原生态的拉祜族传统文化,拉祜族葫芦笙舞(七十二路打歌)。拉祜族人是极善于享受生活乐趣的民族,追随着拉祜族“打歌”步伐,可以真切体会到拉祜人源于自然、遵从自然的生活法则。
听拉祜族老人讲,拉祜族打歌不只是有72路,他们可以模仿自然界里各种飞禽走兽,平时的日常生活、娱乐、人情世故、农业生产劳动、非农业生产劳动等,把他们所见所闻变化成舞步。舞者上下肢比较协调,下肢动作较多。多以跺、踢、踏步、转身、跳跃、下蹲转身为主要动作特点。时而优雅,时而热烈,风格独特,舞姿古朴,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打歌路子远远超出72路,可以从天亮打到天黑,天黑打到天亮,三天三夜都打不完。为什么会取“72”?原因源于西游记里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在神话传说里,能降服妖魔鬼怪的齐天大圣孙悟空都只能72变化,我们的舞步不可能超过他的变化,最终定打歌路子的时候就定为“72”路打歌。
讲述人:拉祜族葫芦笙舞(七十二路打歌)省级非遗传承人毕玉明。
“打歌”相传最初源于烤火——拉祜族喜爱狩猎,每次狩猎回来,全村人就围坐火塘边,边吃猎物边烤火。大家有时伸左脚烤,有时伸右脚烤;有时烤正面,有时烤背面,有时烤侧面……慢慢的这些动作就被连贯起来成为了自己自娱自乐的舞蹈,后来拉祜族人又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动作也加入到舞蹈中,如《大路歌》、《拉藤子歌》、《追山歌》、《摇娃娃歌》、《割谷子歌》、《磨面歌》、《出门歌》等。拉祜族还善于模仿动物的动作,把动物的动作也吸纳入舞蹈中,如《箐鸡摆尾歌》、《鹌鹑歌》、《斗牛歌》等等,使舞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姿。
在拉祜族“打歌”时,会有芦笙、二胡、笛子等乐器进行伴奏。而芦笙是拉祜族“打歌”的主要伴奏乐器。芦笙悠扬婉转,爽心悦耳,拉祜族有句口头禅:“吹起芦笙唱起歌,啊哥啊妹来打歌”,足见拉祜族对芦笙的眷恋。“打歌”形式上是全寨人围成圆圈跳集体舞蹈,其中,领舞的“打歌师傅”吹着芦笙,是“打歌”场上的总指挥,他们有精湛的“打歌”技艺,是“打歌”场上的核心人物。
月亮有圆缺,打歌有先后。双江拉祜族七十二路打歌活动,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以《大路歌》起头,最后也是以《大路歌》收尾。这是拉祜族打歌中不成文却很严肃的规矩。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没有天地日月,也没有飞禽走兽,更没有人类,天神厄莎用手撑开了天,用脚蹬开了地,在大地上种下一藤葫芦,过了三年又三月,这藤葫芦开花结果,结出了一个大葫芦,葫芦里孕育了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娜迪。扎迪娜迪出来后没有路,天神厄莎用石头琢成一副磨,并告诫扎迪娜迪,磨的纹路有长有短,有曲有折,有凹有凸,人世间的道路也如同磨的纹路,曲曲折折,坎坷不平。人生在世总离不开路,生产生活都与道路息息相关。大路歌预示后人:走路要走光明正道,做人也要光明磊落,切莫做虚伪势利的小人。大路歌寓意深远,体现出了拉祜民族坦诚正直的民族性格。
拉祜族的葫芦笙舞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沉淀,已经在拉祜族人民的生活中牢牢扎根,其舞蹈动作、舞曲旋律都反映了拉祜族的特色文化,文化蕴含的元素也较为丰富。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拉祜族葫芦笙舞(七十二路打歌)逐渐成为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一部分,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精神文明资源。拉祜族葫芦笙舞(七十二路打歌)于200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来源:双江文旅
投稿邮箱:xxzx2165600@126.com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恒春临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