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植玉米品种,唯一的正确方向:角质粮、低淀粉、高蛋白、叶片少
很多所谓的“耐密玉米品种”,未必是真正的适宜品种。
至少,一些“棒槌怎么也长不大”的【资源浪费型】玉米品种,充斥市场——它们“根系不发达”,所以“棒槌怎么也长不大”,不是密植更高产,而是“不得不”密植才能不减产。
下面的资料,来自农业新技术应用(北京)重点实验室赵阳佳老师的科研结果:

1)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解读:蛋白质含量越高,籽粒产量越高,是为灌浆能力好的体现——前提是“根系发达”和“多方面综合抗性好”)。

2)玉米蛋白质含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解读:密植型玉米品种,必须具备高蛋白或者含油率高或者“蛋白质和脂肪含量≥15%”才更适宜密植;不然影响产量或造成减产,因为前面已经讲过:蛋白质含量和产量成正比)。

3)籽粒淀粉含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解读:玉米种植密度增加了,籽粒的淀粉含量增加了=脱水慢了,抗穗腐能力差了,需要品种叶片少、生育期缩短来灌浆早、灌浆时间长来实现“高产+优质”;而且最好审定的淀粉含量低于72%)。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几个方面的科研结果加以佐证:
1)中国农科院马兴林研究员的科研结果: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受环境影响最敏感。
@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解读:玉米品种的蛋白质含量越高,抗逆能力相对更好一些。
2)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吕巨智的科研结果:玉米根系发达之后,淀粉含量降低4%,蛋白质含量增加10%—15%,脂肪含量增加2%—4%。
@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解读: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好,玉米品种相对根系更加发达一些,抗逆性相对好一些。
3)中国科学院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研究员指出:普通玉米蛋白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当于中国可以少进口700~800万吨大豆。

@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解读:真正好的玉米品种,等于每一年为国家贡献100亿斤以上的大豆——不要说极大地缓解“大豆进口”的压力,单单一个同量玉米做饲料,就可以极大的提升养殖效益啊。
4)一斤高蛋白玉米≈4斤牛奶。
因为,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仅仅3%左右,蛋白质含量高的玉米作为健康食品——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总结:
综上所述,真正好的耐密玉米品种,可以概括如下:
一、淘汰“粉质粮”品种,改为“角质粮”品种。
二、审定的淀粉含量低于72%为好,淀粉含量越低=脱水越快。
三、审定的蛋白质含量大于11.5%为好,或者“蛋白含量+脂肪含量≥15%”(至少审定的脂肪含量不低于4%)——因为,脂肪含量既是畜禽饲料配方的关键成分,又是深加工的重要副产品,而且,人类食用可以口感好、营养价值高。

四、以上条件不好实现,那就让【品种减少叶片数量】——以审定的19叶、18叶、17叶、16叶为好,因为叶片减少=生育期缩短=授粉早、灌浆早=灌浆时间长(只要品种综合抗性好,夏玉米保持在10月上旬气温低于16℃再收获),可以显著提升产量。

除了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李新海所长强调的美国密植玉米【早熟】、【抗倒】、【脱水快】之外,当前的美国密植玉米已经研究出来14叶片的品种(含最早的下部叶片,比郑单958少6个叶片)。你说,咱们中国的玉米品种耐密——克服“密植=淀粉含量高=脱水慢”的缺陷,要么提升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要么就减少叶片,延长灌浆时间。#农业真科技##玉米真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