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德州首个家庭农场:玉米管理,这个“全国十佳农民”有妙招|改革成果看山东
4日下午,新黄河记者跟随“改革潮涌风正劲 齐鲁扬帆征新程” 山东改革·媒体行集中采访团来到临邑县富民家庭农场,见到农场主魏德东时,他刚从田地里回来。“现在天气干旱,最近一场降雨缓解不少,玉米苗可以喝上水,长得不错。”见到记者,魏德东一边寒暄,嘴里还在嘟囔着田地里的事情。

2008年前,魏德东家里只有6亩多地,像其他村民一样,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刨食”。但随着城镇化脚步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外出打工,面对村里老弱妇孺留守、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境况,魏德东这个农家汉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只有将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才能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用。”据魏德东介绍,当时两区同建逐步推进,不少拆迁户自愿将土地流转出来,趁着这个机会,2008年他就承包了300多亩土地。

如今,魏德东的富民农场已经拥有土地2000多亩,并于2013年3月成功在县工商局注册,成为德州市首个家庭农场,连续五年分别被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和全国粮食生产大户荣誉称号。魏德东表示,农场主是种粮大户的升级版,不仅要多种地,更要会种地、懂经营。正是抱持着这一理念,魏德东不断探索创新,在科技种田方面也趟出了一条路子。
在富民家庭农场的仓库里,联合收割机、深耕机、免耕播种机、机动喷雾器等各种大型农用机械应有尽有,“规模种植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为此,农场先后投入了200多万元购置农机。”谈到农业机械化,魏德东指着一台绞盘式自动喷灌机介绍说,“我们的喷灌技术覆盖面积已经达到了600多亩,不仅如此,农场的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几个人就可以管理几千亩地。

据了解,为提高种植效益,魏德东还不断引进农业先进技术,“农场的小麦种植采用了土地深耕、配方施肥、宽幅精播等实用新技术,不仅如此,随着农场的发展,我们还和众多科研院所展开了一系列合作。”据魏德东介绍,富民家庭农场先后和省农科院、山农大、市农科院建立了合作联系,其中,与省农科院探索试验粮油间作均衡增产模式,同步实现了玉米、花生播种、收获的机播机收。并与山东良星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宁津)签订了小麦良种繁育合同,与法国罗盖特公司签订了糯玉米种植订单,全部实行订单式种植。
“自2021年德州市实施‘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以来,农场广泛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区内小麦最高亩产达到903公斤,玉米达到了1020多公斤。同时,农场开展粮食生产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为周边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实现让农民“拿清单种地、按流程种地”,让农民种地更轻松。”魏德东说。

在魏德东办公室的陈列柜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粮王证书等各种荣誉证书比比皆是,墙壁上,魏德东与各级领导的众多合影,见证着魏德东和富民家庭农场的辉煌历程。他2017被评为山东省第五届齐鲁乡村之星,先后当选为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022年9月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
“家庭农场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我还有不少要学习的地方。只有把土地精细管理,才能有所收获,未来需要走的路还很长。”他看着记者说。
记者:李焜染 摄影:李焜染 摄像:李焜染 编辑:曹梦佳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