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十年代的三伏天,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是怎么熬过来的

记得小时候,三伏天家里没有风扇,没有空调,也没觉得天气有现在这么炎热啊,那个年代的人呢,生活在清新的大自然中,适应气候的变化,抵抗力顽强,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记得小时候越是大中午的,夏日骄阳似火的时候越出去玩耍去,那尽头挡也挡不住,那时候的大树也多,能遮阴能蔽日,淘气的爬到树上掏鸟蛋,找知了猴,树荫下边还有蚂蚱,蛐蛐,感觉那时候蛐蛐比较多,现在好像都看不到了。用罐头瓶装起来回家让妈妈一炸,放在馒头里,那是一个香啊,美味的了不得。儿时的快乐就是那么简单。

那时候有什么饮料矿泉水啊,每家每户都有一口大缸,玩热了,回家拿起水舀子咕咚咕咚一仰脖就下去了,那个凉快啊,不知道啥叫闹肚子。天气太热了,每天早上妈妈熬上一大锅绿豆汤,从早喝到晚,再偷偷的放点白糖到里边,那绝对是VIP待遇了,感觉那小生活过的太滋润了。特别是晚饭之后呢,一家人在当院里边吃西瓜,边聊天,

记得我家那时候南墙跟下边还有一架葡萄,洗上几大串,酸酸甜甜的真的挺好吃的。回忆起来还酸溜溜的。晚上睡觉蚊子多呢,就用艾叶点起来熏蚊子,真的是不往身上叮咬,撒点风油精啥都解决了,记得那时候每到放暑假就去姥姥家住着,睡觉就去偏房的房顶上睡,把席子一铺,痱子粉,清凉油一摸,外加一根老冰棍,就跟表哥表姐们睡觉了,真的很热闹,感觉也很凉爽,长长两个月的暑假生活过的也很快,感觉好幸福哈。

还有那把最最普通的芭蕉扇子,来自奶奶的爱,姥姥的爱,蒲扇一扇,赛过小空调,睡意马上进入梦乡,就说现在闭上眼睛,还能想到那满满的儿时的爱意。再也回不去了。小时候虽然穷,但是很快乐,人与人之间呢,也没有攀比心,大家伙过的很开心,人们心地也善良,谁家有困难,大伙儿一起来帮忙,

还记得小时候,只要妈妈一烙饼,半个胡同的人都来我家吃大饼,再炖点水库的大鲤鱼,放学还没到家,离着老远就可以闻到那香味了,馋的哈喇子早就下来了,东家张婶儿端来一盘炸果仁,西家李婶儿端来自己菜地现拔的大葱,小水萝卜,后边王妈自制的虾酱,没有太豪横的菜,但一起围座起来吃的那个香啊,吃完忙完,他们也会铺张席子,大马路上一铺,小纸牌就玩起来,那种嗨都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一天的忙碌在自嗨中变得淡淡的。大家嘻嘻哈哈,开开心心的,没有任何压力,可不像现在各自大门一关二门不迈的,邻居是谁,搬来好多年见面都不打招呼的,互不认识,变得如此的冷漠。

虽然那个年代吃的穿的都不好,但是人情味十足,生活热情十足,信心满满,人们都努力向上,忙忙碌碌的,没有压力,没有互相伤害,人帮人,互相关心,真的感觉那时候天是蓝的,地是绿的,人们的胸怀是宽广的,如今钢筋混凝土取代了林荫大树,越晒散发的温度越高,人口众多挤压在城市楼房,楼房空调开的到处都是热浪,满大街的小汽车各个都是热量制造者,现在的科技使得傻瓜太多,却得了富贵病,悲哀。别看那时候穷,但是幸福指数蛮高的,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说到这是不是刷着刷着就想哭了,曾经儿时,看过的黑白电视,看过连环画,骑过二把大杠,拿玉米杆当甘蔗,地里偷过瓜,小河里摸过鱼虾,割过麦子,钻过麦垛,骑山羊,掏鸟窝,抓青蛙,追兔子,还有女生最爱万紫千红。发烧吃两个大白片,20岁了都不知道医院长啥样,这些人是不是都老了,是不是鬓角斑白了,眼睛湿润了。岁月伴人老,年轮染白发,迟暮人已半,风华不当年-致60.7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