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毛钱的玉米 信息不对称下的焦虑
秋天,农业丰收的季节,本该沉浸在丰收喜悦中从业者,一脸懵逼地看着一名叫“辛巴”的带货主播,化身堂吉诃德,手持“七毛钱的玉米”长矛,冲向“风车”。
辛有志和董宇辉,两大直播带货流量,因为玉米价格的碰撞,牵扯出一众直播看客和农业生产者的情绪化表达。这或许可以化约为农产品消费者与生产者关于产品价格的矛盾对立;而更深层次,则是信息不对称下的焦虑。
直播间的信息不对称
对消费者来说,信息不对称一直是消费痛点。随着近两年居家生活的频率升高,线上消费也迎来一波流量红利。
线上直播间,在特殊条件下,为生产者与消费搭建了购物通道。特别为众多中小企业融入内循环、提升生产效率的精准性提供了保障与支撑。
带货直播间,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其本身就享有巨大信息差。
通常在信息不对称中,卖方要比买方掌握更多的商品信息。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匮乏的一方传递某种非正确信息,从而达到自身商品的盈利。
观察当今各式各样的带货直播间不难发现,其中一部分充斥着焦虑与内卷。
一部分主播,为了博取流量,在有意无意地动用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进行收割。
直播间在贩卖产品的同时,也在贩卖焦虑。歇斯底里的呼喊、咆哮和帮腔的挤压式营销,已被一众直播间信奉为风格而坚守。时常提示下单的“实惠”,似乎除了立即购买的优越性,其他渠道都是腹黑暴利的奸商。
直播间关注的只有流量与收益,特别是在营销环节中,只会站在“谷贵伤民”一侧,向消费端表达对价格的同仇敌忾。
但是在供给端,农产品从生产之初,就要面临价格的“天花板”、生产成本的“地板”、补贴的“黄线”和资源环境的“红灯”等,这些当今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在直播狂欢过后,依然会压在农业从者的肩头,似乎他们承担这些理所应当!
七毛钱的玉米是否存在
玉米,学名玉蜀黍,一年生高大草本,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通常来讲,玉米按籽粒形态与结构,可分为硬粒型、甜质型、粉质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甜粉型、爆裂型、蜡质型、有稃型九大类型。虽然都统称玉米,但按其最终用途划分,又存在较大差别。
像硬粒型,就是最常见的粮食用品种,像玉米碴子、玉米面,多数为这种类型生产得来;而马齿型、半马齿型,更多用作生产淀粉、饲料和乙醇;爆裂型则是爆米花、膨化食品的适合材料;甜质型、甜粉型、蜡质型等,粘柔适口的糯米口感,更适宜直接鲜食。
七毛钱的玉米是否存在,答案是肯定的!
抛开辛有志和董宇辉各自观点,这里的肯定,仅是代表玉米原材料价格,而非产品价格。但很多流量,正因为七毛钱玉米的客观存在,而忽略了其存在的逻辑性。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辛有志还是董宇辉,在论述自身玉米产品内容时,均没有给出确切的品型评判;就算身陷此轮玉米价格风波中的农业生产者,绝大多数也无法明确的,从品种类型阐述农产品的差异化价值。
就像大多数东北农户对好玉米的定性,从来只有粘苞米、笨苞米一样;玉米国标收储,也仅是从不完善粒、霉变粒、杂质、水分含量,色泽和气味等条件下分类。
正是玉米品种类型的混淆,在直播流量的裹胁发酵下,生成了看客们“六元钱的是黑心”,“七毛钱的是饲料”的观点诊断。
适用于饲料的玉米,并非代表不可食用;粘柔适口的鲜食玉米,也不代表暴利。种植户更多淳朴于种好不愁卖;直播间不愿意承担,玉米单一商品高昂的宣教成本。
被偷换的概念
米面粮油,作为生活必需品,除非出现极端情况,价格很难有所突破。所以,消费者对低价农产品习以为常。
但是,当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市场对高品质产品需求增长,农产品价格与结构空间也发生了变化。水利、农机和科技的应用,基础设施完善,物流体系丰富,都直接或间接地激发农业生产变革和生产热情,同时为农产品营销带来了全新的机会和模式。
回过头来再看董宇辉与辛巴两者玉米的差异。
董宇辉的玉米,是一个正常从种植到收获,经过分选、加工、物流、仓储等一系列农业产业链环节,最终抵达消费端的产品。其贯穿了一产种植、二产加工和三产流通,是符合三次产业融合的商品。
辛巴的玉米,成本价七毛一根。而这七毛钱恰恰是被偷换的概念。七毛钱的玉米并非商品,甚至连原粮都称不上,忽略玉米本身品质类型,从农民手中七毛钱售出到最终抵达消费者手中层层成本叠加,其实价格还只会是七毛钱吗?最关键的是,七毛钱的玉米,产能又有多少,又是否可以保证持续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