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伪粗粮"或让血糖飙升,很多人不知道还天天吃!医生来总结

老张今年46岁了,半年前曾经参加过一次单位组织的体检,结果可好,不查不知道,在进行了血常规等基本检查之后,老张得知自己的空腹血糖数值为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也超出了正常范围,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医生诊断他这是糖尿病。

得知这个情况之后,老张其实没有过多的担忧,因为周围像他这个年龄的同事,或多或少都伴随着那么一点心血管疾病,因此他认为,只要自己在生活中多加注意,并且按照医嘱按时服药,身体就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异常。

在和单位里的其他“糖友”简单交流之后,同事建议老张在饮食中多摄入“粗粮”,但奇怪的是,他“费尽心思”的吃了3个月各种粗粮食品之后,发现血糖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所升高

而医生了解了老张日常饮食的具体种类之后,才明白导致他血糖不降反升的“帮凶”,其实就是“伪粗粮”。那医生口中的伪粗粮究竟有哪些?糖尿病患者要想控制血糖,是不是只要“吃对粗粮”就能万事不愁了呢?

一、别忽视血糖,长期升高,或导致身体受到多方面健康威胁

我们常说的血糖,简单来说就是身体血液当中的葡萄糖含量

要知道,葡萄糖作为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一大支撑要素,不光可以参与体内的各种反应,促进维持器官和组织运转的蛋白质、脂肪等成分的合成,同时,还可以为机体内组织的构成细胞提供一定的营养成分和能量,保障体内的正常功能运转。

此外,血糖作为血液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可以随同血液一起进行体内循环的,如此一来,不光有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同时还可以提高身体基本的新陈代谢能力,因此,血糖对于身体各组织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

但对此我们要明白,以上提到血糖的“有利作用”,全都是建立在血糖“产生和利用”处在一个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为身体提供血糖的食物、肝脏内的糖化分解出现了问题,或是体内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分泌受损,导致体内血糖升高之后,且不说上述的这些“有益机制”无法得到保证,关键是血糖升高轻则会导致高血糖,重则是会引起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糖尿病,这种心血管慢性病的。

值得一提的是,就拿单纯的这个高血糖来说,它不光会引起患者出现典型的“口渴、多尿”等问题,此前我国已经通过研究证实:

• 即使只是单纯的长期血糖升高,也会导致患者以后患癌的概率,比健康机体要增加77%。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自己的血糖水平,并且大多数人都想通过饮食调整,来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而就临床实例来看,大多数人调整饮食的直接方法,除了多吃水果蔬菜之外,就是增加粗粮的摄入量。

二、还在吃以下3种“伪粗粮”?医生提醒:当心血糖飙升

不可忽视的是,有很多并不了解“粗粮”的人,可能会犯一个像开头老张那样的错误,吃“伪粗粮”,那生活中究竟有哪些食物,是容易让血糖升高的“伪粗粮”呢?

1.燕麦片

燕麦作为一种本身含有大量膳食纤维的食物,其实是一种极适合高血糖人群食用的粗粮,因为其本身所携带的糖分就很少,在进入人体之后是很容易提高体内胰岛素敏感性的,从而有助于调控血糖,控制它的正常水平。

因此,很多人出于这一点,便比较倾向于选择方便食用的速食燕麦片。

但医生要提醒各位,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燕麦片,虽说它确实是通过燕麦加工而成的,但抛开燕麦含量多少不谈,关键是在后期的精加工过程中,燕麦本身的天然结构已经受到了破坏。

比如它携带的淀粉酶、淀粉的接触面积,也会在加工过程中得到提升,而这个变化是很容易导致燕麦片在进入人体之后的“升糖能力”大大提高的。

再加上,燕麦片通过加工之后已经变成了一种结构复杂的碳水化合物,这样被消化速度就很慢,并且在消化的过程中还会不断的释放出不定量的葡萄糖,这也是会导致血糖升高的。

2.杂粮馒头

像玉米馒头等杂粮馒头,通常是想要维持血糖水平的患者饮食“首选”,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杂粮馒头确实都是由杂粮加工而成的,但该类食物中是含有非常丰富的膳食纤维的,这对于血糖而言,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膳食纤维在进入人体之后,确实可以维持血糖不假,但它作为一种“能够辅助食物消化,但本身不易被消化”的成分,它的“被消化速度”是很慢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它也是会持续性的释放出葡萄糖,不利于血糖稳定。

并且现在的很多商家为了增加杂粮馒头的口感,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加入大量的油类和糖分,这些成分都是会刺激血糖水平升高的。

3.粉状豆浆

未经过度加工的黄豆,确实是一种有利于控制血糖的粗粮,但黄豆豆浆粉和黄豆就不是一回事儿了。

豆浆粉是经过浓缩、干燥等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可在这个过程中,它本身就会产生出像水苏糖等结构特殊、不易被人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加之豆浆粉中很可能被添加像麦芽糖等这类成分,而这对于血糖的控制都是不利的。

因此,建议想要“控血糖”的患者,在摄入粗粮时尽量选择未经加工的燕麦、黄豆、荞麦等等食物,不要吃经过“打粉”等环节加工的粗粮,避免伪粗粮对身体产生的伤害。

除了对于粗粮的选择之外,有研究显示即使多吃粗粮,如果时间不对的话也会对血糖有害,怎么回事呢?

三、国外研究显示:想控制血糖,单吃粗粮还不够,“时间不对”也不行

据《糖尿病治疗》杂志曾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哈佛医学院联合其他医疗机构,对于糖尿病和晚餐时间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进行过相关分析:

研究人员随机纳入了845名年龄范围在18-70岁、没有糖尿病史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进餐时间进行了人为调控,把他们分成了“常规睡眠时间前4小时吃晚餐”的早期晚餐组,和“常规睡眠前1小时吃晚餐”的晚期晚餐组,在进行了重复的模拟测试之后,结果发现:

• 相比于早期晚餐组来说,晚期晚餐组受试者体内的胰岛素AUC,也就是胰岛β细胞功能值下降了6.7%,而葡萄糖AUC却上涨了8.3%

这意味着,在这些睡前1h进食的群体中,他们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会因“进食与睡眠间隔时间过短”而下降,体内的糖耐量也会不断降低,而这恰恰就是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上涨的关键因素所在。

对此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个实验结果针对的是包括粗粮在内的所有种类的餐食,也就是说:即便是吃粗粮,如果进食的时间越晚,体内像胰岛素、葡萄糖等成分的变化机制也是相同的。

可是,这是为何呢?

究其根本来说,饭后的血糖指标之所以会上升,主要就是受到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影响:碳水化合物在进入人体之后,会直接参与体内的相关反应,从而转化成葡萄糖。

我们都知道葡萄糖是会对机体内分泌的胰岛素产生刺激,使它在分泌水平下降的同时,减弱对血糖的调控,因而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而粗粮虽然相比精粮来说,对糖尿病患者要更“友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所有的粗粮中也都是含有碳水的,只不过它们的成分含量水平比较低而已。

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想控制血糖,光靠多摄入粗粮还不够,如果不注意进食时间,总是“吃得晚”,使糖分未经消化存储在体内,血糖依旧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晚餐时间和MTNR1B 2型糖尿病风险变异对糖耐量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一项随机交叉试验 . 糖尿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