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棉海,种棉花的咋越来越少?旱地种小麦玉米连作不高耗水么?
亲!请点下右上“关注”,俺是回村歇歇老农,咱们一起畅聊三农的方方面面。
冀南泛指石家庄以南的邢台邯郸东部的大平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回村歇歇走遍祖国南北,觉得没有那一方平原有这里广袤平整,真可谓一马平川。
这里的平原不仅一马平川,还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农民勤劳。在以前这一带农民就围绕“衣食”在耕种,生产队时期,总有三分之一的耕地种粮食之外种上棉花。

种粮有饭吃,种棉花有衣服穿。在1959年,毛主席还亲临邯郸视察棉花种植,周总理也先后来到冀南棉海邯郸视察,毛主席和周总理还接见了当地种棉花能手,称之为棉花姑娘。
生产责任制以后,冀南棉花种植迈上了高产台阶。到1985年就出现了农民卖棉难的现象,棉花种植受挫,到1990年后,因棉铃虫大发生,很多杀虫剂好像失效了一样,一度出现农民到棉田靠手工抓虫子的局面,棉花种植面积滑坡,产量下降,当地通过行政干预也没有把棉花生产搞上去。
直到1995年,转基因抗虫棉引入进来,冀南棉农又开始了大面积种植棉花,抗虫棉是真的效果好。只用打农药防治棉花田的蚜虫红蜘蛛盲蝽类害虫。

当时,为啥冀南农民喜欢种植棉花呢?
一是:种棉花比种粮食效益高,农民有句口头禅,棉花价格往往是“一斤棉三斤粮”,就是说一斤棉花的价格大概等于三斤小麦(从去年棉花的价格跟小麦对比,大概还是这样子)。
冀南棉花中等产量在500~600斤,按照500斤计算,一亩地棉花卖的钱等于1500斤小麦。那几年小麦产量低,一般亩产800斤左右,加上夏玉米1000斤左右。尽管这样,还是种棉花效益高。为什么呢?种棉花投资少。

二是:种棉花节水节肥。一般年份棉花种植,播种造墒浇水一次,初花期浇水一次,就可以了;而小麦要浇水四五次夏玉米教师2次;种棉花亩用磷肥氮肥共200斤,再追蕾铃肥一次几十斤;而种小麦夏玉米全年最少亩用化肥500斤。
也就是说,种小麦玉米投资大,种棉花投资小,所以种棉花纯利高。
如上两点,促进了冀南农民的棉花种植面积。
那现在冀南棉花咋变成麦海青纱帐了呢?
一是:随着小麦机械化收割,良种化肥的发展,冬小麦产量提高,夏玉米产量提高。这冬小麦玉米两茬产量过吨,高产年份能达到2500斤以上。

加之机械化收割,腾出了壮劳力到外地打工,挣钱比种地就强多了。
而棉花产量并没有增长,怎么种也还是原来的产量。
二是:棉花用工多,现在人工太贵。比如摘棉花,假如一亩地产量是500斤,雇工摘棉花从最初到最后平均下来,按照摘一斤八毛计算,少说也得400元,还有其他管理人工成本。
种棉花已经没有种粮食合算了,所以很多农户就自然把棉田改成了麦子和玉米。
三是:随着这些年,内地人到新疆承包荒地开发,种植棉花。棉花种植从内地向新疆转移了,当地政府也不支持不鼓励种植棉花了。

总的一句话:种地利润越来越小,到外地打工挣钱多,凡是麻烦用过多的农作物,农民都不愿意种植了。
担忧:
冀南旱地因种植冬小麦夏玉米高耗水,农民为了浇地,只能开采地下水,地下水连年下降。虽然粮食连年丰收,可这是牺牲了地下水为代价的。
因为地下水连年下降,村民们能感觉出村庄在下沉,当然村庄下沉是微观的。例如村民们每次拆房盖房,总要从地里拉土垫高宅基,而村庄整体长高并不快。

村民们琢磨说是村里现在的房子越来越高大,都是水泥砖结构,总重增加。因此,现在村里农民建房也开始浇灌水泥钢筋圈梁立柱,防止墙体裂缝房顶漏水。
面对,冀南棉海变麦田,节水农作物改成了高耗水的农作物,加剧了干旱的土地越来越干旱,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欢迎你留言来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