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宽窄行种植技术,掌握方法玉米轻松增加产量,不妨看看!
玉米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农产品,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能够制作各类食品,也可以作为工业酒精等产品的原材料,以先进种植技术为支撑,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在改善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可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就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的优势、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玉米的种植提供一些参考。

1、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的优势
1.1 增强光合作用
传统玉米种植采用的是密植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单位种植量,但是最终产量的提升并不明显,甚至种植密度过大还可能引发玉米品质下降乃至减产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传统种植技术会导致玉米的生长处于相对统一的水平,而这样会对其整体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玉米植株之间的距离控制在一个恰当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保证其光合作用,实现养分的快速积累,促进玉米产量的增加。

1.2 保证土壤肥力
土地本身的利用率存在一定限度,而一般情况下,土地利用率与播种作物以及种植方式存在密切关联。想要保证土壤肥力,确保土壤具备持续供给能力,就必须对作物种植范围进行科学规划,选择科学有效的种植方式,在保证土壤肥力的同时,促进作物产量的增长。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于土地种植区域的合理规划,保持肥力,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

1.3 提高生长效率
传统玉米种子方式会导致玉米的生长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白天植株光合作用大体一致,不过在夜间,植株的发育会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密植的情况下,植株之间的距离较短,空气流动性差,植株的呼吸作用会弱化,而相对闷热的根部环境也不利于植株对于养分的吸收。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作物在不同时段收集养分,相互之间的干扰较小,而且田间空气流通效果好,植株养分积累时间更长,能够促进其生长效率的提高。

2、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应用要点
2.1 做好准备工作
良好的准备工作是确保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具体来讲,在这一阶段需要做好选地、选种和播种工作。首先,应该选择土壤肥沃的地块,最好是去年栽种过作物的地块,为玉米的种植提供充足养分,需要注意,前一年种植的作物可能会在土地中存在根茬残留,需要通过土地深翻来对其进行清除,确保土壤疏松透气。其次,应该重视种子的选择,保证其颗粒完整无残损、无虫害,以提高种子的成活率和发芽率。在选种完成后,需要进行晒种,时间在1~3d最优,以提升种子的吸水能力,促进其全面健康发育。

另外,播种前还必须以多菌灵、粉锈宁等进行拌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包衣剂来进行拌种。然后,做好播种时间的选择,其需要根据不同当地的气候条件来确定**播种时间,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应该在耕作层5 cm深度低温稳定在6℃~8℃左右,含水量70%时进行抢墒播种。在运用宽窄行种植技术进行玉米种植时,可以将宽行宽度设置为120~130 cm,窄行宽度控制在30~40 cm,依照玉米品种的性质,将两株玉米的间距控制在12~20 cm,密度为5 000~7 000株/667m2。种肥的施加应该采用条状侧方进行深施,将其间距控制在10 cm以上,确保各垄沟的玉米都不会超出边际效应,提升通风性和透光性,以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2.2 除草及病虫害防治
在完成玉米播种工作后,需要开展相应的除草工作,在避免杂草与玉米抢占养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土壤的透气性。如果杂草较少,应该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如果杂草较多,需要选择无毒无害的除草剂,选择晴天封闭喷洒。玉米出苗后,除草工作需要考虑杂草以及玉米的生长情况,科学选择除草剂来做好除草工作。

同时,还应该重视病虫害防治。考虑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需要重点做好茎腐病、大斑病以及蚜虫的防治。以茎腐病的防治为例,可以采用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的浓度,或者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的浓度,根据实际情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的浓度同样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配合链霉素等叶面肥,以5d为间隔连续喷洒2次。对于大斑病的防治,可以选择百菌清、代森锰锌或者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在实际应用中的浓度依次为75%、80%和50%,按照50~75 kg/667m2的用量进行喷洒;蚜虫的防治可以使用抗蚜威3 000倍液。

2.3 施肥与浇水
玉米生长过程中,伴随着幼苗的持续发育,对于各类营养成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土壤中的肥力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玉米生长需求,此时就需要做好施肥工作来提升土壤肥力。在进行施肥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玉米实际情况,对肥料的类型、配比和施加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盲目施肥引发的成本增大问题。另外,水分在玉米生长中同样扮演者不容忽视的角色,在干旱季节,应该及时浇水,将土壤含水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为玉米后期养分的积累以及植株的生长提供良好保障。

2.4 收获与留肥
玉米成熟后,需要及时收获,避免错过**的采收时机,可以利用相应的收割机进行采收作业,提高采收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收获后可以将部分秸秆留在田间,为来年的作物种植提供养分,玉米秸秆在经过一个冬天的腐熟后,能够转化为有机肥融入到土壤中,来年春天土地也可以继续下一轮作物的种植,在恢复土壤肥力的同时,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土壤肥力补充
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节约玉米种植中对于人力物力资源的消耗,因为其并不需要对土地进行深翻,只需要保证地块平整即可,相对于其他种植方式更加优越。不过在对宽窄行种植技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玉米生长周期内对于土壤养分的需求量较大,后期采收完成后,必须做好施肥,对土壤肥力进行补充,以此来为来年作物的种植奠定良好基础。

3.2 玉米留茬处理
传统玉米种植和采收模式下,缺乏对于玉米采收后的田地维护,对于玉米留茬,通常都是使用耕地机器直接搅碎,令其与土壤混合后自然腐烂。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有利有弊,优点在于能够加快秸秆和根茬腐熟的速度,为来年的作物种植提供养分,缺点则是会对耕地表面造成破坏,容易引发土壤肥力的流失,甚至可能影响来年作物的扎根和生长。在运用宽窄行种植技术进行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应该将玉米秸秆留茬高度控制在地表以上10 cm左右,避免机械化操作对于耕地的破坏。

3.3 技术缺陷应对
宽窄行种植技术优点很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没有任何缺点。在实际应用中,最为显著的技术缺陷,就是玉米根系的竞争问题,因为宽窄行种植技术最大的特征,是能够对上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但是并不能对下部资源矛盾进行有效解决。有研究表明,宽窄行种植中,120 cm、40 cm的农田与100 cm、50 cm的农田有着不同的产量,若宽窄行的设置不够合理,会影响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基于此,农业技术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深入研究,以保证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实施效果。

4、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一种经济粮食作物,玉米的产量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玉米品质,提高玉米产量,也可以帮助农民更好的进行田间作物管理,属于科学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