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马忠明:设立国家玉米种业区域创新中心,打造河西走廊“中国芯”


导读
本期,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就河西走廊玉米种业发展等话题接受《中国农资》记者专访。

马忠明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决定着国家的粮食供给与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是支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
被誉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的甘肃河西走廊,发展种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特别是杂交玉米制种,无论在产量还是质量上都居全国首位,是我国玉米种业发展的战略要地、种子繁育的“黄金走廊”,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作为全国现代种业三大核心基地之一,甘肃河西走廊玉米种业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表示,河西走廊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标准低,长期连作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病虫害日趋加重,潜在风险较大;同时,玉米制种以生产和销售初级产品为主,代繁种子及其加工、包装等收益基本在外,农户收入微薄,全产业链效益较低;此外,由于创新平台建设严重滞后,研发力量不足,育种技术落后。这些问题成了河西走廊玉米种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成了马忠明一直研究和持续关注的问题。
通过多年调查研究,马忠明分析认为,造成河西走廊玉米种业发展“卡脖子”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国家级创新平台,育种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特别是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应用滞后;二是研发机构体制机制不活,育种工作的上中下游不能有效衔接,创新链不完善;三是制种基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低,制种成本高,缺乏技术的储备和支撑。再加上基地长期连作,局部地区长达30多年,土壤连作障碍突显,地膜残留形势严峻,病虫害日趋加重。
随着全国玉米需求量的不断攀升,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其重要性不断凸显。对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马忠明呼吁要加强玉米制种业创新能力建设。马忠明建议,要组建河西走廊国家玉米种业区域创新中心,实施强科技行动,在张掖成立国家玉米种业区域创新中心,加大创新能力的支持,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技术与产品。同时,要成立国家玉米种业创新联盟,建立完善开放性机制,强化种子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在稳定支持种业人才及团队建设方面,马忠明表示,充分利用好科研院所人才,加大新型创新人才引进,构建玉米种业的强大团队,夯实基础支撑。
编制 | 炼 晨
审校 | 童 玲
监制 | 陆 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