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美食||包谷粑

随着人们追求健康饮食习惯的兴起,多吃粗粮有益健康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包谷粑也从路边小吃渐渐走上了餐桌,作为一道地方特色小吃,相比常见的大鱼大肉,包谷粑似乎更加讨喜。
包谷粑,顾名思义,就是以包谷为主要原材料做成的粑粑。包谷和大米、豆类、小麦等粮食相比,在价格上明显差了一截,市面上由包谷衍生出的深加工食品也不如大米、豆类、小麦等粮食的衍生品丰富,但在会理,包谷粑粑却因其独特的风味在会理名小吃中榜上有名。
会理古城名小吃众多。每天清晨,唤醒人们的除了朝阳,还有美食。熨斗粑、油糕、抓酥包子、稀豆粉……这些都是地道的早餐,且主要以早上售卖为主,羊肉粉、鸡火丝饵块则既可以当早餐又可当午饭,一般到了下午选择的客人不多,相比之下,包谷粑算得上是给了会理古城和古城人家最长情的陪伴,无论是早餐、午餐还是晚餐,包谷粑都可以是人们舌尖上的牵挂。

小时候,包谷粑是要等到收获的季节才能吃到的,这也是大人们一年当中最辛苦最忙碌的时候,却也是小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候。选籽粒成熟饱满且即将干浆的包谷棒子,用小刀小心璇下层层外衣,漂洗干净备用,取下包谷籽粒淘洗干净后用石磨磨成浆,这些活都是母亲深夜完成的,母亲白天要忙着收玉米,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抽出空来,知道母亲要做包谷粑,我们都兴奋得睡不着觉,再晚都要守着她,催着她。忙碌了一天的母亲一圈又一圈转动着石磨,直到一大盆玉米粒全部变成黏稠的玉米浆。我们忍不住用勺子搅了又搅,恨不得马上舀一点尝尝。母亲则顾不得卸下满身的疲惫, 她从旧碗柜里搜寻出一个皱巴巴的积满灰尘的小塑料袋,捻出两颗糖精放在碗底,加上一点清水,一边用筷子打着圈圈搅,一边严肃地说:“这是糖精,加一点点进去粑粑会更好吃,但吃多了是有害的,你们千万不能乱拿,更不能偷吃!”
最记得母亲讲的关于糖精的故事:一个穷人家的孝顺媳妇,因为心疼生病的婆婆,就用糖精代替糖煮了一碗荷包蛋给孱弱的婆婆吃,哪知婆婆吃完后居然很快倒地死去了。母亲每次讲到这里,无论手上在做着什么都一定会歇下来,神色凝重地看着我们,再次告诫我们千万不能随便偷吃,糖精吃多了是会中毒的。那种近乎警告的叮嘱,就好像她已经看到了我们悄悄把糖精偷来化水喝了。待她把化好的糖精水倒入玉米浆里搅匀,辛苦了一天的她才放松下来,告诉我们要等浆液发酵了才能蒸。我们都知道那是第二天早上的事了,就在母亲的催促声中上床睡觉了。现在想想其实新鲜的包谷本身已经有甜味,只是在那个被“苦”主导了生活基调的年月里,人们似乎对甜有着更为迫切的期待。

第二天早上,我们一睁眼便迫不及待地扯着嗓子大喊母亲,问她粑粑做好没有,喊一声停几秒,竖起耳朵听母亲是否回应,如果没有回应又继续大喊。“吃得咯,还不快起来!”终于盼来了母亲的回应,言语间满满的都是快乐。我们饿狼一般冲进厨房,只见母亲还在忙碌,狭小的厨房里弥漫着包谷的清香,竹筛里,绿色的包谷叶摊裹着冒着热气的包谷粑,一个挨着一个,金黄金黄的冒着热气。我们顾不得烫,抄起一个在两手间颠来颠去,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往后的好几天,小孩们因为嘴上随时能吃上一口包谷粑,快乐又乖巧,大人们收玉米也更有劲了。

如今,我们长大了,在城里生活,吃包谷粑成了生活中极平常的事情,只要想吃随时可得。但是与城里售卖的包谷粑主要食材是包谷磨成的粉,包谷粉因纤维粗糙不易粘结,通常会适量加一些米粉或是麦面帮助成形式、提升口感,再加入白糖或红糖增加甜味,因玉米粉的特殊性,还是需要把粉浆盛在包谷叶里的蒸。如果真要找出儿时的包谷粑与如今满街售卖的包谷粑有何相似之处,我认为可能就是这张包谷叶的清香了。
与古城的其他小吃大多定点售卖不同,流动售卖才是包谷粑的主要销售方式,且可以从早卖到晚。一辆电瓶车车尾绑一个方形收纳箱或泡沫箱,上面盖一块棉布方巾,车头绑一个扩音器,扩音器里循环播放着“包谷粑,新鲜包谷粑”的吆喝声,这是包谷粑售卖最常见的方式,车子一路骑行,吆喝声也一路飘散,顾客站在街边循着吆喝声远远地回一声:“买包谷粑!”车子就近停下来,一宗交易就算成了。有时售卖者也会把车子停靠在人流量较多的地方,比如广场、医院、居民小区门口等,倚在车上歇脚,任由扩音器机械地招揽,自己则悠闲地坐等顾客上门。

随着人们追求健康饮食习惯的兴起,多吃粗粮有益健康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包谷粑也从路边小吃渐渐走上了餐桌,作为一道地方特色小吃,相比常见的大鱼大肉,包谷粑似乎更加讨喜。
然而,每当漫步街头,听闻古城里卖包谷粑的吆喝声,想起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已好多年不再做包谷粑了,一种复杂的情愫涌上心头,说不清是惋惜还是伤感,却总有泪湿眼眶的冲动和无奈。

卢近翠 会理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