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源于南美的“饲料王者”
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息繁衍,文明的进步发展,都离不开食物供给的充足稳定。自古以来,中国人都企盼“五谷丰登”,今天就跟随《舜丰科普》了解一下我们身边的粮食作物——玉米。

产量最大的外来物种
玉米是全球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玉米作为一种高产作物,用途广泛,适应性强,在世界各国几乎都有种植。

玉米祖先是大刍草,原产地在南美洲。研究表明它的驯化发生在人类迁徙到美洲以后,玉米驯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其逐渐从最初温暖潮湿的拉丁美洲向较为干燥的北美洲扩散。在那里,经过大约1000年的适应和选择,出现了更耐高温干旱的品种。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后,西方文献中才开始正式有了关于玉米的文字记载,并由此向世界各地传播。玉米的世界之旅借助哥伦布船队的东风首先来到欧洲,随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

玉米传入我国,大约是在16世纪,最早出现的有关玉米的书面记录来自中国明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滇南本草》,其文曰:“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通肠下气……”。
在到达中国后,玉米逐渐从之初的奢侈食品发展到如今百姓餐桌上的常客。说起玉米来,无论是蒸煮后的香甜味道,还是磨成粉后做成的香喷喷的玉米粥,抑或掺入其他面粉做出来的松软可口的食物,都给人们的饮食增添了不少色彩。

当之无愧的“饲料之王”
中国的玉米产量位居全球第二,总产量约占全球玉米的总产量的23%。高产量解决不了更高的需求量,同时作为全球第一大玉米进口国,巨大的需求缺口使得我国每年玉米的进口总量占到需求总量的10%。究其原因,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外,玉米作为饲料的需求量占了很大的比重。
据统计,世界上70%-75%的玉米用作饲料,其余的用作粮食和工业原料。按收获物和用途划分,玉米分为三大类型--籽粒玉米、青贮玉米、鲜食玉米,除鲜食玉米外,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都可用作饲料。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饲料。我国北方的玉米一般是一季一熟,进入秋冬季节就会出现饲草料不足的情况,新鲜的饲草料尤其缺乏,因此青贮饲料的应用尤为重要。
为了让家畜能终年食用青贮饲料,人们将其制作为“草罐头”。目前“草罐头”加工已经实现机械流水作业:先将玉米秸秆铡成碎渣,再放入膨化机中进行膨化,并向其中加入发酵剂,完成高温、消毒、杀菌等质变过程,然后装入密封性好的塑料袋中。于是植物秸秆就变成了营养丰富、安全无菌、耐储存的“草罐头”。

基因科技助力玉米新品种研发
舜丰生物在成立之初便利用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开展玉米的新品种培育,目前,已创制出世界上首例香味玉米以及株高显著降低的矮杆玉米,穗位以下降低幅度可在5-50%之间调控;纯度近100%的高支链淀粉玉米及直链淀粉可达70%的高直链淀粉玉米等。
此外,舜丰生物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集成褐脉、高赖氨酸等性状的青贮饲料玉米,增强了持绿性,提高了纤维消化率,营养品质大幅提升,且更易于发酵。

科学选育玉米品种,促进畜牧业发展,让营养丰富、琳琅满目的美食“占领”我们的餐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