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见虫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玉米原产于中美洲,是印地安人的主要粮食作物,17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本文主要介绍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常见虫害有哪些,及针对这些虫害的防治方法。
玉米桃蛀螟

【为害状】
桃蛀螟以老熟幼虫在玉米、向日葵、蓖麻等残株内结茧越冬。第一代成虫在5~6月间发生,主要为害果树。7~8月间发生第二代,主要为害高粱穗部、玉米茎秆和果穗、向日葵和蓖麻等。幼虫孵化后主要取食籽粒和穗轴,或蛀茎为害。桃蛀螟等为害雌穗和籽粒后,诱发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相应地增加了霉菌毒素在玉米籽粒中的积累,从而导致玉米品质下降。玉米螟在茎秆下部和雌穗基部的分布比例较大,桃蛀螟则较多地分布在茎杆下部和雌穗端部。
【防治方法】
1、选择抗性品种。
2、在卵孵化盛期用喷洒氰戊菊酯乳油或溴氰菊酯乳油于玉米果穗顶部防治。
3、对于穗期虫害,由于玉米植株高,种植密度大,采用喷药方法防治穗期桃蛀螟比较困难,可以在大喇叭口期施用毒死蜱颗粒剂,对穗期桃蛀螟等有一定防效。
4、抽穗后用辛硫磷、氯氰菊酯、毒死蜱等杀虫剂喷施果穗及其上、下几个叶的叶腋处,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或在玉米果穗顶部或花丝上滴辛硫磷乳油等药剂,对蛀穗害虫防治效果好。
亚洲玉米螟

【为害状】
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
【防治方法】
1、防治越冬幼虫:在玉米螟越冬后幼虫化蛹前期,处理秸秆、机械灭茬、白僵菌封垛等方法来减少化蛹羽化的数量。
2、防治成虫:因为玉米成虫在夜间活动,有很强的趋光性,所以设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等诱杀玉米螟成虫,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诱杀7月末结束。不但诱杀玉米螟成虫,还能诱杀所有具有趋光性害虫。
3、防治虫卵:利用赤眼蜂卵寄生在玉米螟的卵内吸收其营养,致使玉米螟卵被破坏死亡从而孵化出赤眼蜂,以消灭玉米螟虫卵来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
4、防治田间幼虫:可用自制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防治玉米螟幼虫。
5、在玉米喇叭口期,用Bt乳剂,拌煤渣或细沙制成颗粒剂,将其直接丢施在玉米喇叭口内。在实际生产中,如果错过喇叭口期用药,这时虫子已经钻进雄穗,使用颗粒剂已无明显的作用,可以采用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或苏云金杆菌(BT)粉剂、辛硫磷混合喷雾,可达到防治的目的。
6、玉米心叶中期,用白僵菌粉拌过筛的细沙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来防治田间幼虫。
7、在心叶末期,用辛硫磷乳油拌过筛的细沙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防治幼虫。
8、在玉米心叶期,把药液喷施在玉米植株上部叶片,防治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可用药剂为:溴氰菊酯,或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
欧洲玉米螟

【为害状】
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幼虫为害棉花蛀入嫩茎,使上部枯死,蛀食棉铃引起落铃、腐烂及僵瓣。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处理过冬寄主的秸秆,一定要在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
2、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2~3次。
3、喷洒BT乳剂每亩每克含100亿以上孢子的乳剂200ml,也可制成颗粒剂撒施。
4、利用白僵菌粉,在玉米螟化蛹前喷在垛上。
5、用青虫菌粉拌土,点施在心叶上。
6、用黑光灯诱蛾。
玉米棉铃虫

【为害状】
玉米雌穗常受棉铃虫幼虫为害,造成受害果穗受损,减产严重。
【防治方法】
1、人工剪花丝:当玉米雌穗花丝已授粉变红开始萎焉,棉铃虫幼虫3龄前尚未蛀入果穗内部时,逐株逐穗剪去玉米雌穗苞叶空尖部分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2、释放赤眼峰减少田间幼虫量。第一次放蜂时间要掌握在成虫始盛期开始1~2d,每一代先后共放3-5次。
3、安装性诱剂诱杀雄成虫。性诱剂是采用生物调控的方法治虫,使大部分雌虫不能交尾,受精卵数量减少,降低了卵的孵化率,使田间幼虫量减少60%一80%。
4、药剂防治:当百穗虫量达50头、幼虫3龄前尚未蛀入果穗内部时,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或用BT乳剂2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滴穗或喷雾防治。
玉米蓟马

【为害状】
以成、若虫锉吸玉米叶片汁液,抑制玉米生长发育。被害植株叶片上出现成片的银灰色斑,叶片点状失绿,致使玉米心叶上密布小白点及银白色条斑,部分叶片畸形破裂,造成心叶扭曲,呈“猪尾巴”状,难以长出,如遇阴雨天气还可造成心叶腐烂,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玉米苗期是玉米蓟马为害最为敏感的时期,一旦为害严重,田间形成缺苗断垄,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结合田间定苗,拔除虫苗带出田间销毁,减少其传播蔓延;增施苗肥,适时浇水,促进玉米早发快长,营造不利于蓟马发生发育的环境,以减轻为害;拔除地头及地块周围杂草,减少虫源。
2、化学防治:关键是适期防治,因为蓟马虫体小,在玉米心叶为害,不易发现,到表现为害症状时往往偏晚,苗龄越小,为害越大,10叶以上的玉米抗害能力强。所以要在做好调查的基础上及时用药防治。
玉米蚜

【为害状】
成、若蚜刺吸植物组织汁液,引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植株枯死。玉米蚜群集在心叶,为害叶片时分泌蜜露,产生黑色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降低粒重,并传播病毒病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
1、用玉米种子重量0.1%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浸种、或拌种。播后25d防治苗期蚜虫、蓟马、飞虱效果优异。
2、玉米进入拔节期,发现中心蚜株可喷施乐果粉剂或乐果乳油。
4、用呋喃丹灌心,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灌心。
二斑叶螨

【为害状】
成螨、若螨群聚在叶背吸取汁液,叶片正面呈灰白色或枯黄色细斑,后来出现小红点,严重时叶片变色枯干脱落。
【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应进行秋冬深翻,结合冬灌消灭枯叶、杂草以及在土块缝隙中越冬的棉叶螨。在棉田叶螨发生时期主要保持田园清洁,拔除杂草。
农药防治:阿维菌素乳油、哒螨灵乳油等,防治2次。
以上所有防治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施药方法应结合玉米实际生长情况施用